第32章 记住一点(1/2)
卖黄鱔还远远不够。
一天赚二十五,虽然听起来不少,但对余天来说,这只能算是小钱。
他真正想做的,还是在城市间倒买倒卖。
利用信息差,赚取更大的利润。
等攒够一定资金后,再扩建商业。
八十年代通信很不发达。
別说网际网路,连打电话都算奢侈的事儿。
信息差就是商机。
只要买到好货,再倒腾回省城,赚钱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余天现在手里有將近一百块。
他准备再攒攒,等凑到五百左右,便坐火车,出发去义城。
义城距离春城两千多公里。
虽处於同一年代,但各自的发展,却是天壤之別。
八十年代的义城,从来不缺少传奇故事。
从最初的鸡毛换,到21世纪成为世界的义城,只不过用了四十年的光景。
隨著改革开放。
义城更是做出了一个堪称『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举动。
政府专门在义湖附近,开闢出一片新场地,作为小商品交易市场。
这也是第一代义城小商品交易市场的雏形。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
义城更是开通了公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卖,更允许多渠道竞爭。
如此一来。
之前那些挑著担子流窜在街巷里小商人,便不用再东躲西藏,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市场里进行交易了。
“你准备去哪儿?”
李婉柔听余天要出远门,赶紧问了句。
“义城,你还记得之前省城卖袜子的摊贩吗?我准备去义城批发一些好商品,回来让他帮著售卖。”
余天抬头看著棚顶,想著未来的日子。
“义城...我倒是听过,太远了吧?你对那儿了解吗?那里有咱们这儿好吗?”
这个年代没有手机网络报纸,李婉柔的信息还很闭塞。
“了解的不多...”
余天闭上眼,“但也不少,起码,赚钱是没问题的。”
除了袜子以外,其他即將流行的东西余天也都熟悉。
喇叭裤、蛤蟆镜、漆皮鞋。
这些东西,都是未来弄潮儿喜欢的装扮。
可以说,谁能弄齐这一套,绝对是80年代的最潮流。
只不过它们的批发价格比较高。
相比来说,还不如袜子的利润丰厚。
且短期內这些东西也没这么快流行,以后做起来,时间完全来得及。
总之。
一切还得等到了义城再说。
一夜无话,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余天早早起来,带上三哥,两人直奔县城。
未来一段时间,余天肯定要去义城逛逛。
出差的日子,卖黄鱔的事儿,就要交给三哥处理。
他有必要带三哥趟趟路。
顺便和这些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介绍介绍,熟悉熟悉。
两人先去了麵摊儿。
留下二十斤黄鱔后,各自吃了碗鱔丝面。
三哥还是第一次吃带这么好吃的麵条。
他说啥都想不到,黄鱔去掉腥膻,味道竟然如此美味。
“老哥!”
余天放下碗,对小老板喊了句,“以后我不来送的话,就由我三哥来送!我们俩是一家的!”
“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