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扬州地宫(1/2)
去扬州的时候,听说瘦西湖边上有座汉墓。据当地朋友讲,那是汉代广陵王的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木槨墓,旁边还有一座王后的墓。
我买了票进去参观,广陵王墓倒也罢了,一进王后墓前的地宫,立时感觉到十分怪异。这种怪异来自地宫的布局,整个古墓俯视为正方形,是大型岩坑竖穴。前方有斜坡墓道,当中是“黄肠题凑”的巨大木槨,与广陵王墓相邻,但內部没有墓道连接,系夫妇同塋异穴的合葬,结构十分严谨。可修成展览馆之后,大门开在墓道的侧面,走进通往地宫的墓道,阴森深邃的感觉扑面而来,门在侧面,正对著墓道深处的却是一面大镜子,这镜子又高又大,站在阴森的墓道里,回头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去过那么多地方,这样诡异的布置,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镜有辟邪镇妖之用,在正对著地宫的墓道里放这么大的镜子,我觉得必定事出有因。汉代广陵王这两口子,也绝非等閒的人物,要说广陵王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提起他爹那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陵王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武帝谁都听过,秦皇汉武,那是和秦始皇齐名的人物,通西域征匈奴,开疆拓土,威震四夷,据说汉武帝吃过西王母的不死仙药,虽然到最后难逃一死,但在古代帝王里,也算活得比较久的。在位年头太长了,他儿子广陵王当不上皇帝,不免动了邪念。用巫术做了个小木俑,写上汉武帝的生辰八字,天天晚上用针刺这小木人,盼著这老不死的早些归位,他好当皇帝。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终於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广陵王知道自己麻烦大了,当夜於显阳殿宴会群臣,隨后在宫里悬樑自杀,成了吊死鬼。
广陵王夫人也是上吊而死,说迷信点儿,这俩人都是厉鬼。地宫前的门开在侧面,放一面大镜子,是不是与此有关,咱不知底细不能乱说,不过如此布置的只有王后墓。进入广陵王那座墓,大门迎面是道墙,两边有小门,进小门顺斜坡下去,能从近处看那座木槨,里面的尸骸早就没了,金缕玉衣还在。
扬州自古繁华,当地人讲究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早上喝早茶吃点心,水包皮是泡澡。到了扬州咱也要入乡隨俗,所以第二天早上去了富春茶社。富春茶社是扬州顶有名的地方,始於前清,號称“一江水三省茶”,安徽的魁龙针、浙江的龙井,以及本地的富春茶,配上包子、饺子、烧卖、油糕、酥饼、麵条等诸般茶点,这日子给个神仙都不换。我们在那儿喝著早茶,跟朋友聊起广陵王地宫,一说到这种话题大伙儿都来神儿。当时,那位朋友讲了一些道听途说的內容:
先是这个“黄肠题凑”,我写《鬼吹灯》总共八卷盗墓的故事,篇幅那么长,倒了那么多斗,没一座古墓是真正意义上的黄肠题凑。因为这种形式的墓葬,属帝王级別,始於战国,终於东汉,存在的年头不算太多,到今天为止,全国发现的仅有十座左右。
“黄肠题凑”在名称也显得有些奇怪,很难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它的意思,必须分成两部分来说:“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树是中国独有的珍贵木材,防得住水土侵蚀,埋到地下长久不腐,还带著若有若无的香气,十分名贵,很適合放在墓穴中;“题凑”中的“题”指的是额头,“凑”是“集合”的意思,放一块儿是指將黄肠木拼到一起,以木头代替砖头,作为墓室地宫的外壁,棺材放置於其中,这叫“黄肠题凑”。
当年建此二陵,凿在山岩下二十四米深的地方,耗费楠木以千万立方米计,足见规模之巨。外围的木槨错落有致,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放错一块就无法復原,宛若魔方一般。
汉代各个楚王墓,连同这座广陵王的木槨墓,大多是凿在山腹之中,可您要去参观,一定会发现地宫上头没有山,是片平地。其实广陵王及王后的两座古墓,原址位於高邮天山,又叫天山汉墓,出於保护目的,才整体移到市区相別桥。
考古队发现这座广陵王墓的经过,也有几分偶然。那年考古人员听说山里有汉代兵马俑,急忙组队赶过去探察,发现那山上有许多房屋,住了大量人家。兵马俑是老乡从山下的田里刨出的,这汉代兵马俑不比秦俑,体积形制要小得多,但確实是帝王级的墓穴才有的陪葬品,懂行的一眼就能认出来。从田间刨出汉代兵马俑,意味著附近一定藏著一座大墓,知道是在山里,可这山太大了,一点点地找,这辈子也未必找得出来,况且周围居民眾多,从来没人发现山里有古墓。
考古队员不死心,到处走访调查,跟老乡交谈,连续几天,没得到半点儿有用的线索。当时考古队有个专家叫老刘,正当大伙儿放弃希望的时候,老刘冷不丁听到一句话,那是旁边一个老乡跟人家閒聊,说起自家在山上挖了个三米多深的地窖,用来放红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