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技术大升级(2/2)
陈默心中盘算著“钙鈦太阳能+超级电容+储能一体化甲板系统”的四个核心要求:高效发电、快速充放电(超级电容特性)、安全储能、结构强度(甲板)。
二代钙鈦太阳能电池技术,在发电、储能和结构强度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超级电容”要求的快速充放电方面,3c倍率似乎还差些火候。
虽然专家说过可以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来適配,但那需要时间和额外研发。
陈默决定看看3级研发能带来什么惊喜,就当是为未来“胡建航”的海上优势做点前瞻性的技术储备了。
於是,他毫不犹豫地启动了三级研发。
【系统提示:您已投入100万点研发点,启动三级钙鈦太阳能电池研发,成功率100%!】
研发点余额降至:493万点。
【研发进程已开启,正在全力推进中,请耐心等待...】
又是半小时的等待。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三级钙鈦太阳能电池叠代方案:双脉衝放电技术..
果然!陈默猜对了。
3级技术果然重点解决了超级电容的技术难点,將自充放电倍率进一步提升到了惊人的5c。
同时,发电效率再次飞跃,达到夸张的32.1%,几乎是市面上普通光伏板效率的两倍。
机械强度也达到了惊人的715mpa,不仅超越了当前主流第三代甲板钢的690mpa標准,甚至隱隱有领先之势。
陈默根据后世记忆清楚,无论是大罗斯的ak系列甲板钢还是北美的hy系列甲板钢,公布的800mpa都存在水分,顶多就是鞍刚690mpa的標准了。
当然,性能提升也伴隨著成本上升:2级技术成本预计提高15%,3级技术则要提高30%
具体选择哪个方案,就看上面的综合考量了。
无论如何,这个3级技术,以远橙新能源目前的產业能力是绝对无法量產的,光是关键材料成本就难以承受。
这是在民用领域,属於有价无市的尖端科技。
陈默估计上头,暂时也不会让自己搞军工出口!
解决了关乎国家战略布局的钙鈦太阳能电池技术,陈默將注意力转回自家公司的核心业务。
凤凰玻璃和叶脉微冷却系统都还停留在1级,技术优势並不明显,必须儘快升级。
他继续投入研发点。
【系统提示:您已投入10万点研发点,启动二级凤凰玻璃研发,成功率100%!】
研发点余额:483万点。
【研发进程已开启,正在全力推进中,请耐心等待...】
半小时后。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二级凤凰玻璃叠代方案:精密模压成型(ipgm)
技术..】
二代凤凰玻璃(fh-2.0)採用嵌入式精密模压成型技术,核心在於高精度模具(钨钢合金,耐温1800°c)和严格的工艺控制(压力80-120mpa,预热温度700°c等)。
这项精加工技术,带来了显著性能提升。
透光率:从90%提升至95%。
热稳定性:从1200°c提升至1800c。
隔热效率:从60%-70%提升至70%-85%。
硬度:从莫氏6级跃升至7-8级,接近三晶高端m14超晶釉玻璃的8.2级,抗刮性提升50%
这项技术来得非常及时,正好可以应用於橙科微电机新收购的压铸產线,形成独家加工能力,避免了可能对原公司长达半年的技术依赖和扯皮。
陈默有心挑战消特、糠寧、旭消子等光学玻璃粗坯巨头的市场,但fh-2.0的参数还不够震撼。
他决定继续投入。
【系统提示:您已投入100万点研发点,启动三级凤凰玻璃研发,成功率100%!】
研发点余额:383万点。
【研发进程已开启,正在全力推进中,请耐心等待...】
半小时后。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三级凤凰玻璃叠代方案:复合镀膜技术...】
这下,从玻璃熔炼、精密压铸到高端镀膜,凤凰玻璃的全套核心技术齐备了!
三级凤凰玻璃(fh-3.0)参数实现了跨代升级:
透光率高达99%。
隔热效率达85%-90%。
热稳定性可承受2200c高温,-20c低温下透光率仍保持85%。
硬度达到莫氏8-9级,抗衝击性能可抵御10级风压。
当然,fh-3.0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也极高,以橙科目前的实力短期內难以实现。
陈默计划,前期可以先以销售光学玻璃粗坏切入市场,积累资金和经验。
搞定凤凰玻璃,陈默看著剩下的383万研发点,决定一鼓作气,將叶脉微冷却系统也提升到3级。
首先投入10万点,研发2级技术。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二级叶脉微冷却系统叠代方案:mof填充材料技术!】
2级系统【m0f-次级脉网】主要进行结构强化:叶脉主脉分叉出4层次级脉(宽度50微米),並在管道內填充mof材料以极大增加散热表面积。
冷却液流速提升至3mm/s(1级的2倍),热覆盖率提升至85%,晶片区域温差调节范围从15度扩大到18度。
算是稳健的改进。
陈默接看投入100万点,研发3级技术。
【系统提示:研发完成!恭喜您获得三级叶脉微冷却系统叠代方案:气相工质(纳米流体)技术!】
3级系统【气动增压细脉】实现了性能反超:叶脉结构进一步细化至8层级分形细脉(20微米宽),並集成了高效增压泵。
其黑科技核心在於:採用了气相工质(纳米流体),在增压下扩散速度高达15cm/s,是传统优秀冷却剂六氟化硫的12倍!
性能参数惊人:能在5秒內实现18°c的降温效果,碾压了六氟化硫的8c降温纪录。
系统晶片区域最大温差可达28c。
看到“气相工质纳米流体”这个词,陈默这个材料学出身的人心中一震!
这玩意儿在他穿越前,直到2025年都还是实验室里苦苦攻关,都无法解决气相稳定性的传说级超级冷却剂啊!
与传统的六氟化硫相比,纳米流体在环保性、能耗、冷却效率和系统简化上全面占优,是理想的革命性替代品。
它的热导率是六氟化硫的12倍,驱动能耗极低(仅0.5w),原料成本更是只有六氟化硫的十分之一!
唯一的技术壁垒就是工质的气相稳定性,但系统提供的,显然是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著什么?
这意味著这项技术,足以掀翻整个现有冷却剂市场的桌子!
这不是像气態鋰电池那样去开拓一个新市场,而是直接要去抢夺乃至淘汰掉现有巨头的蛋糕!
其引发的市场震动和利益衝突,可能比气態鋰技术更加剧烈。
陈默皱紧了眉头,陷入深思。
如此敏感且具有顛覆性的技术,是否应该考虑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寻找一个实力雄厚、能扛得住压力的国內化工巨头来合作推进,以避免过早陷入残酷的市场绞杀?
他思考得过於投入,以至於完全没有注意到,在关於纳米流体技术密密麻麻的系统说明下方,还有一行极其不起眼的小字提示:
【拓扑保护:缺陷不导致热扰动时,维持极端低温稳定性(-273.1499c实验模擬值)】
这个提示,似乎预示著这项技术背后,还隱藏著远超他想像的应用可能性。
窗外的天空,已经泛起了新一年的鱼肚白。
陈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一场跨年夜的独处,却让他感觉比经歷一场商业谈判还要耗费心神。
橙子系未来的技术路径,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却也更加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