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橙创”技术钥匙(1/2)
第202章 “橙创”技术钥匙
橙子科技,陈默的总经理办公室。
智橙统采组原组长曾百方,略显拘谨地坐在接待区的真皮沙发上,脊背挺得笔直。
陈默坐在他对面,正娴熟地冲洗茶具,而后为他斟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
这个举动让曾百方有些受宠若惊,双手连忙接过。
“百方啊!”陈默语气温和,带着叙旧的意味:“我记得去年六月份,你就是最早一批跟着铁柱,为橙子1跑供应链的老人了吧?”
“这一晃,都快一年多了!铁柱一直很看重你,每次汇报市场部的工作,都有意让你多露露脸,对吧!”
曾百方早就知道了四方会谈,成立统采标准公司的消息,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连忙点头。
“是,陈总!多亏了赵总的提携和公司的培养,我一直很感激!”
来之前,赵铁柱已经跟他透过风,橙子的智橙统采组将作为核心团队,独立出来成立“智橙统采标准公司”,而他将一步登天,从一个小组长,跃升为这家新公司的掌门人。
此刻,他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果然,陈默话锋一转,说到了正题。
“我们橙子和平果、步步膏、特斯啦四方,决定共同成立一家‘智橙统采标准公司’,准备以你们智橙统采组为核心骨干来搭建班子,你觉得怎么样?”
曾百方立刻表态:“陈总,这对于我们橙子来说是大好事,我们组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公司和您的信任!”
陈默指尖在光滑的茶几面上轻轻叩击了两下,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语气沉了下来。
“百方,你性子实诚,肯干,这是优点啊,但.新公司情况特殊,我们虽然是最大股东,也有步步膏作为坚定盟友,但平果、特斯啦他们派来的人,立场、心思终究和我们不一样!”
他抬眼,目光锐利地看向曾百方,带着明确的提点。
“以后对接业务、敲定技术标准、谈判采购条款,你心里得有杆秤,多琢磨琢磨什么对橙子系更有利!”
“遇到拿不准的东西,可以随时找我或者铁柱商量,别光顾着当老好人、和稀泥,最后把咱们自己的根基和优势给弄丢了!”
陈默这也是在提醒他,不要拎不清,不要忘本或者想着干脆和稀泥。
橙子给出一个成熟的统采团队去合资公司,不就是为了多照应自家的橙子系业务吗!
曾百方闻言,腰板挺得更直了,语气无比坚定。
“陈总您放心!我明白您的意思!我能有今天,全靠橙子和您、赵总的栽培。”
“我到了新公司,肯定把咱们橙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含糊!遇到关键事,我一定先请示您和赵总,绝不会自作主张,更不会让人钻了空子!”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陈默点点头,神色缓和下来:“新公司先搭架子,等我们搬到远橙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新大厦,再给你们划拨正式的办公场地和启动资金!”
“你先回去准备吧!”
曾百方这才松了口气,郑重地起身告辞。
曾百方刚走,周雨萌便进来汇报。
“陈总,宫总来了!”
“她说已经为橙创材料物色了一位合适的掌舵人选,她已初步面试过了,感觉不错,现在人安排在2号会议室,等您亲自过去面谈。”
陈默轻轻挑眉,总算是来人了,他差点都把橙创这个在橙子系没什么存在感的材料公司给忘了!
宫韵的眼光他是信得过的,能让她认可的人,至少在管理和技术层面应该有过人之处。
橙创材料自被橙子收购后,出于技术保密的极高要求,一直被“雪藏”在泷华观阑的偏僻厂区,没有对外业务,专心为山城橙科提供必需的高分子材料和特种自涂层油漆。
陈默对橙创掌舵人的理想要求,并非需要多大的开拓创新能力。
首要的是忠诚、可靠、能严格执行保密条例,当好一个合格的“工具人”,为整个橙子系守住材料基础这一关。
宫韵进来后,陈默直接问道:“宫姐,你看中的是什么人?”
“原宁得动力电池部门的研发负责人,苏羽!”宫韵答道。
陈默有些诧异:“苏羽?我知道他!”
“去年我去宁得寻求气态锂代工产能时,还和他交流过几句,他对技术理解很深刻,但郑总不是一直很器重他吗?怎么出来了?”
宫韵笑了笑,解释。
“根据苏羽自己的说法,btd全力押注氮化物固态电池路线,引得宁得不安,全力押注钠离子固态电池路线。
他们宁得把江院士团队请了过去,并以此为核心成立了宁得时代,技术总监由江院士担任。
苏羽主持的三元锂半固态电池研发线资源被大幅抽调.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陈总您也知道,苏工现在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想出成果的时候,恐怕不愿意只当江院士的技术附庸!”
陈默听完,不由得皱眉:“但是我们的橙创材料,目前定位就是一个内部保密材料厂,恐怕也没有能让他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平台吧?”
“如果他志不在此,恐怕也待不长.”
宫韵表示理解,但补充道:“陈总!人无完人!”
“一只手长出来的手指,还有长有短呢。
既要技术功底扎实,又要懂管理、还能安心待在保密厂里不出风头,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本就稀缺。
苏羽的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至少能确保橙创材料现阶段稳定高效运行,并具备应对您未来可能提出的新材料研发任务的能力。”
陈默略作思考,点了点头:“行,那我去见见他再说!”
二号会议室
陈默见到了苏羽。
相比去年在宁得时的那份意气风发,此刻的他眉宇间多了几分落寞和不得志。
一见到陈默,苏羽立刻起身问好,姿态放得很低。
世事难料,去年陈默还是一个需要去宁得寻求代工资源的“小老板”,如今已是需要他仰望的行业新贵。
陈默对这位曾与自己有过技术交流的人才印象不错,客气地称他为“苏工”,示意他坐下聊。
看似漫不经心的寒暄后,陈默问道:“苏工在宁得干得好好的,是郑总左膀右臂,怎么突然想动了?”
苏羽苦笑一声,情况与宫韵说的基本一致:资源向江院士团队倾斜,他的项目难以为继。
他还隐约提了一句:“去年.因为您在宁得时,我私下跟郑总表达过一些对气态锂技术的看法,认为值得关注,可能.也让郑总有些不快。”
苏羽并非想卖惨,只是技术人的直率,让他觉得应该坦诚相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