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71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第271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1/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培养的宠物来自二次元 火影:我在暗部苟成超影 名门暖婚 重生很忙:我在七零开矿山 地仙只想种田 穿书后我成了男主毒唯 诸天之东皇不想成佛 诡律禁区 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陆逢时

第271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垂拱殿。

烛火轻摇,檀香袅袅。

文武大臣,垂手持笏,一一肃立。

丹陛之上,长案横陈,赵策英一脸的严肃,沉声道:“朕,决定让大相公暂理国政!”

“朕,要御驾亲征!”

一声落定,仿若惊雷。

文武大臣,或是恍然,或是一震,或是一惊.

自上而下,潜藏的沉肃之气立刻消失得一干二净。

文武大臣,暗自相视,议论起来。

事实上,关于官家要御驾亲征的决定,并非是太过隐秘的消息。

自从内阁议政,其余几位大学士就已经知晓了官家的决定。

内阁大学士知晓消息,可能就会告知一些受其重视的三品大员。

如此,一点一点的传开,起码三品紫袍以上的小圈子,或多或少都会知晓一点小道消息。

当然,三品以上大员知晓的消息,不代表其他人也有机会知晓一二。

并且,大臣知晓消息与官家宣判消息,终究是两回事。

也因此,仅是须臾,大殿上下便已是鼎沸非常,不绝于耳。

就在这时

“不可,不可啊!”

一声大呼,引得不少人注目过去。

末尾,自有一人手持笏板,大步迈出。

此人,却是假都察院副院长,齐衡!

熙丰四年,乃是三年一度的大考之年,齐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擢拔,自从七品的谏院侍御史晋为从六品的侍御史知杂事。

当然,区区从六品,肯定是没有参与岁计议政的资格。

此次,齐衡参与岁计议政的资格,主要是源自于其暂领的“假都察院副主官”的职位,名义上为从六品御史,但实际上执行的是正四品的职责。

齐衡大步迈步,三两步走到正中位置,执笏一礼,一脸的惊疑:“官家为一国之主,系天下之安危,江山社稷之根基,岂可亲持戈矛、御驾亲征?”

“官家,万万不可啊!”齐衡一脸的肃然,重重道。

“臣附议。”

一人走出,五六十岁的样子,却是左都御史吴中复。

这位是正二品的御史,御史一道走到了“路尽”的人物。

吴中复一步迈出,沉声道:“陛下,入边亲征有三险,还望以慎为主。”

“险之其一,边疆沙场,流矢无眼,即便是万乘之尊,亦是难防刺客、伏兵。”

“险之其二,交趾小国,瘴气弥漫,恐折损龙体。”

“险之其三,交趾蛮夷之辈,不通道德。若是交趾人知晓陛下御驾亲征,定会设局引诱,以期围歼王师。”

“凡此三险,危难重重,万望陛下慎重。”

相较于齐衡较为“断然”的劝谏之语,吴中复的劝谏无疑是“柔和”了不少。

甚至,可能都有点象征性的走流程的嫌疑。

主要在于,作为御史之首,官家意欲御驾亲征,吴中复肯定是得出声劝谏一二,但其本人的主观意愿未必就偏向于违逆官家。

“臣也附议。”

右都御史邓绾大步迈出,一脸的郑重:“官家之龙体,关乎江山社稷,天下万民,万不可轻动。”

不可轻动!

不少人注目于齐衡、吴中复、邓绾三人,暗自摇头。

齐衡,还是太直了,也太嫩了!

一样都是劝谏,吴中复、邓绾俨然都是更为“柔和”一些。

既有劝谏之意,也并未将路真的堵死,尚有挽回余地。

究其缘由,主要有二:

一则,官家性子强势,不太好劝。

凡事都讲究对症下药,劝谏也是同理。

君王的性子不一样,劝谏方式自然也得不一样。

吴中复、邓绾二人都是宦海为官几十年的老狐狸,最是擅长察言观色。

官家性子强势,两人自是不太敢违逆圣意。

二则,涉及官家御驾亲征,就算是真要劝谏,也轮不到御史台和谏院。

这种涉及君王御驾亲征的大事情,就算是真要劝谏,其主力也注定是大相公和几位内阁大学士。

御史嘛,老老实实的混点“参团率”就行。

也唯有齐衡一样的“傻子”,才会半点不考虑触怒君王的后果。

丹陛之上,赵策英淡淡向下望去。

一连着三位御史劝谏,持反对态度,声势不小。

但,赵皇帝根本半点不慌。

一则,大相公是“理解”他的志同道合之人。

二则,内阁已经达成了意见一致。

就在江昭宣布皇帝要御驾亲征的那一段时日,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已相继入宫有过劝谏。

其后,自然是劝谏无果。

几位大学士都是“识时务”的人,自然是知晓官家的性子,也就没有过度劝谏。

大相公支持,内阁达成一致意见,皇帝态度坚决!

三者合一,谁能阻挠?

谁敢阻挠?

既是如此,赵皇帝自是稳若泰山,岿然不动。

这就是实权君王,君相合力的底气!

当然,纵观史书,也唯有如此,有望实现大一统!

注视了两眼,赵策英不急不缓的说道:“遍观青史,也不乏御驾亲征的君王。”

“且不说一扫六合的秦始皇,拓土安边的汉武帝、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就算是自太祖皇帝以来,御驾亲征也并不鲜见。”

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人心目中的秦始皇、汉武帝都较为偏向于“负面”,乃是实打实的昏君、暴君,不配居于千古一帝。

但实际上,自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以来,就已经有人认可了秦始皇的功绩,更有“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之说,将秦始皇与夏商周三代圣王并列。

汉武帝也是一样的状况,都是偏向于“罪在当代,功盖千秋”的形象。

特别是从唐代以来,“大一统”功绩的地位就已经偏向于独一档,关于秦始皇、汉武帝二人的主流声音就已经渐渐更替为了“开创之功”,不乏有人批判二者为暴君,但关于“大一统”奠基地位,基本上是普遍认同。

暴君归暴君,千古一帝归千古一帝,两者并不矛盾!

赵策英继续道:“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就连真宗皇帝,也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

“自大相公变法革新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却有蛮夷挑衅不断,不服王化,朕欲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有何不可?”赵策英一拍木案,重重叱道。

“不可啊!”

齐衡一脸急切的辩驳道:“君王贵体,系江山社稷,应以坐镇中枢为主,岂能入边亲征?商王武丁征鬼方、汉高祖征匈奴,都有君王受困,天下动乱的先例。”

“官家要大胜,让得力武将入边即可。至于鼓舞士气,何必非得亲征?”

“哼!”

丹陛之上,赵策英冷哼一声,叱道:“怎么不说说汉武帝、唐太宗呢?”

“难道,朕就连效仿太宗文皇帝之决意,亦是不可吗?”

“这——”

齐衡一滞,就要辩驳。

谁承想,赵策英却是大袖一挥,根本不给说话的机会:“朕意已决,百官就莫要劝阻!”

“一月十一,三军誓师。”

“朕,御驾亲征!”

坚定的语气,果决的作风,自有莫大气魄。

要问为什么?

无它,若欲千古一帝,必得有开疆拓土之功绩。

否则,未免有点“水”。

赵策英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散朝——”

尖锐的声音传开,齐衡持着笏板,长长叹息。

内阁大学士不主动劝谏,其他人的一些反对声音实在是过于苍白无力,根本一点也不重要。

岁计落幕,百官散去。

不久,消息就此传开。

军械监,炸弹坊。

甫入其中,自有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三尺铜统,约莫有一两百斤的样子。

几十发铁质炮弹,堆于角落。

除了江昭、沈括、苏颂,以及三名军械监主薄,百十禁军以外,别无他人。

“火炮研制,成效如何?”江昭平和问道。

沈括一礼,连忙道:“自从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军械监上下工匠可谓是暗室逢灯、启聩振聋,就此一日千里,火炮射程已达八百步之遥。”

【大相公建议以铜、铁制成炮统。】

这说的是江昭的一次视察状况。

彼时,江昭简单的视察了军械监,希望了解火炮、火枪的研制进程。

谁承想,却是偶然知晓军械监的人有些偏向于以竹子作为炮统。

不为什么,就为了竹子便宜,省钱!

这种方向性的错误,就算是江昭不通军火之理,也知道绝对是走歪了路子。

毕竟,火炮肯定是金属制成的。

这是常识性问题。

区区竹子,即便制成火炮,其射程估摸着也就二三十步。

这不是江昭要的火炮!

江昭要的火炮,乃是有“超远程”射程、近乎降维打击的超规格军事武器。

于是乎,江昭就给了建议,希望以铜、铁为主,试着研制承受力更为强悍,射程更为遥远的火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华娱:塌房系顶流,又又又塌了 御兽从成为开拓区领主开始 离婚后,她光芒万丈 互相敌视的仙子们,总想让我墮落 穿书七零,换嫁高冷硬汉后被宠上天 八零:手握空间撩糙汉,假千金她贏麻了 捡了株小仙草,五个舅舅追着宠 东京:我顺走了校花的贴身系统 错嫁后她成了第一财阀夫人 被全网黑后,我靠种地爆红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