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妻妾!乖巧懂事的公主殿下!(2/2)
眾人闻言,面露失望。
长孙璃月却笑笑道:“这是老毛病了,治得好治不好,其实也无妨。”
孙思邈闻言沉默,心里对这位长孙小娘子豁达的心態颇为欣赏。
这些年行医,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但如长孙璃月这般豁达的,著实少见。
孙思邈授了授鬍鬚:“我给长孙小娘子开一些安神定心的药方吧。虽无法逆转这先天亏损之症,但至少能让你发病时好受一些。”
长孙璃月闻言一愜,隨即行礼:“多谢孙真人。”
杨易沉默了一会儿,便不再继续討论这个话题,转而笑道:“孙真人这些年在终南山上隱居採药、不问世事,好生逍遥,令人羡慕。”
孙思邈哈哈一笑,隨即转身,一边拿出自己珍藏的茶叶,一边笑道:“不过是做个山野閒人罢了。杨家令年纪轻轻便名动天下,让老夫汗顏。”
说话间,他已为眾人奉上茶水。
红袖、长孙璃月等人自然不敢托大,连忙上前接过。
杨易摇头:“朝堂之上爭权夺利、攻许陷害,哪比得上孙真人在这山野之中与飞禽走兽为伴来得痛快。有些人,还不如这禽兽呢。”
孙思邈闻言哈哈大笑。
“杨家令若是羡慕这隱居山林、閒云野鹤般的生活,以杨家令的本事,不过是唾手可得,只看捨得与不捨得了。”
孙思邈这话说的意味深长。
杨易撩开袍子坐下。
“真人说得是。”
“不过这世上有些事情,放下容易,拿起来却很难。”
“人活一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晚辈虽嚮往寄情山水的田园生活,但如今我大唐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若在此时拋下身上的责任,又难免后悔终生了。”
“时逢此时,正应將自身投入到这轰轰烈烈的事业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屋內顿时安静下来。
太平依旧优雅地喝著茶,但不著痕跡警向杨易的动作,早已出卖了她颇为惊讶的內心。
长孙璃月和玉石秀则没那么多掩饰,一脸震撼地看著杨易。
刚刚那几句话,对她们而言可谓振聋发。
孙思邈白的眉毛微微颤动,满是沧桑的眸子紧紧盯著杨易,心中升起一阵难言的震撼。
他细细咀嚼著杨易刚刚说的四句话,忽然有种自愧不如之感。
这般极富哲理与决心的话,竟出自一个后辈之口,著实令他震撼不已。
孙思邈沉默良久。
屋內颇为安静,只有杨易喝茶的声音。
太平等人没有插嘴,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宛如丈夫与外人交谈时,保持得体的妻妾少顷。
孙思邈缓缓回过神来,目光落在杨易身上,讚嘆道:“杨家令,好志向!。”
以他百岁阅歷,自然能看出杨家令说这番话时的赤诚。
“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杨家令看来是要做那重於泰山之人了。”
杨易摇了摇头:“泰山也好,鸿毛也罢,於这广阔世界而言,都是渺小之物。”
“晚辈曾听闻一句话:『时代的一粒沙尘,落在每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大山。』天下眾生各有苦难,晚辈既然有幸被推到这个能影响苍生的位置上,又为何要避开?”
“真人可知,东海之滨有渔者,见群鸥棲沙而不捕,问其故,答日取一卵则减千雏,断一翅则绝云程』。”
“晚辈虽慕山林之逸,然天下如病树,一枝枯则百枝颓。”
“《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晚辈寧愿如神农尝百草,不做巢父饮续人。”
这番话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听得太平公主等人目光闪烁,眼晴亮晶晶的。
孙思邈眼皮跳了跳,深深看了一眼杨易,忽然道:“我大唐正值强盛繁荣,杨家令又何以如此“悲观”?”
他说得颇为委婉,言下之意是觉得杨易有些夸大其词,大唐现在哪里差了?杨易说的大唐好似病入膏育一样。
杨易听了孙思邈的话,却只是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
孙思邈再智慧过人,身处大唐当下之局,也终究看不到未来。
封建王朝无论如何强大,终究会在土地不断私有的状况下走向崩溃。
若再碰上些短视的皇帝,行闭关锁国之策,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必將深受其害。
他既然有机会参与到这大唐盛世之中,当然要推动大唐走向世界。
无论日后大唐如何变迁,至少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见识世界,让大唐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旺盛生命力,方能让华夏文化屹立於世界。
国家或许会灭亡,但文化不会消亡,只要文化传承不断,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终会崛起。
而他要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进程,让所有唐人认识世界,让大唐统治者和贵族將目光投向全球,將“大唐”的影响力遍布世界,统一文字度量衡,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產。
这一切想要做到,相比於短暂的生命而言,著实有时不我待之感。
他心中的急迫不是孙思邈能够理解的。
所以,他沉默片刻,朝著孙思邈笑道:“寄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这片广阔天地间,从来没有永恆的王朝。”
“秦始皇欲大秦万世,结果二世而亡。如今我大唐看似鲜著锦、烈火烹油,一派繁华盛世,然居安当思危。若能让大唐更上一层楼,又何乐而不为?”
孙思邈沉默。
他今日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被这位杨家令的话给震撼住了。
后生可畏!
他深深的吸了口气,按捺住內心跌宕的情绪,忽然道:“老道虽与杨家令初次见面,
但也听闻传闻中的杨家令並非喜欢与人长篇大论之人,今日杨家令与老道谈论这些,莫非还有其他目的?”
杨易抚掌赞道。
“怪不得民间百姓都尊称孙真人为孙神仙,真人果然是目光如炬。”
“今日晚辈的確是有些事情要跟孙真人討论一番。”
太平、长孙璃月一愣,下意识对视一眼,隨即又飞快的移开目光。
她们可以確定今日遇到孙思绝对是碰巧了,但是杨易却说有事?
孙思邈不动声色,心里却是嘆了口气。
这卦象莫非是要印在此处?
他都一百岁了,还能遇到贵人?
这卦象让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这位杨家令到底还能给他带来什么。
他终究还是按耐不住內心的好奇。
“杨家令不妨把话说的明白些。”
杨易还未说话,太平便起身道。
“本宫呆的有些闷了,正好出去逛逛......璃月、秀秀、红袖,我们走。”
她跟点卯似的,把三人的名字叫了一遍,三女一愣,旋即乖乖起身与公主殿下径直走了出去。
杨易嘴角一抽。
其实他想说公主殿下倒也不必出去。
这事情算不得什么机密。
他刚刚闪过这个念头,忽然又反应过来。
这位公主殿下大概不是想要自己离开,应该是为了把另外三个带走。
毕竟,在公主殿下眼里,长孙璃月、尉迟秀虽然亲密,但是还没到家里的要事都要旁听的地步。
待到几女离开之后,孙思邈也是面带古怪的笑意。
“杨家令当真是男人的楷模。”
杨易:“
这老孙怎么还挺喜欢开玩笑的。
他轻咳一声,目光严肃。
“不知道孙真人对海外,了解多少?”
孙思邈一愣,沉吟道。
“海外诸邦,老朽早年游歷岭南时,曾见波斯胡商携珊瑚、龙脑香来市。
“其物產之奇,倒是有几分可取,听那些商人说,海外世界土地广阔之地,不逊色我大唐......“
杨易点了点头。
“確实如此。”
“晚辈与天后娘娘曾商议过日后大唐必然会涉足海外,我大唐將会以海上航运的方式,从大唐航行海外诸国。”
孙思邈闻言一愣,眼晴眯起,心中颇为震惊。
从大唐出动船舶航行海外诸国,这可不是个小工程。
这话从杨易嘴里说出来,他可不认为只是派几艘船出去转转了事,必然是一个宏伟的大计划。
杨易继续道:“航行海外,海外有诸多奇珍,还有我大唐没有的资源,这些都將会成为我大唐可获取的瑰宝。取夷之长,补我之短。”
孙思邈抚掌笑道:“杨家令所言甚是!这天下之大,资源丰富的地方並非只有我大唐。若是唐人自负高傲不屑於海外蛮夷之地,未免太过自负。唯有一视同仁,方能取其精华。”
孙思邈见惯了大唐贵族的嘴脸,那些海外商人来到大唐,贵族们个个鼻孔朝天,一副看不起“海外蛮夷”的模样。
他心里有些无奈,大唐至高的荣耀是太宗皇帝打下来的,这些贵族又有何资本在外人面前傲?
长此以往,眼高於顶,必然会被他人超越。
如今他对长安贵族的刻板印象,却是被这位杨家令打破了。
杨易闻言笑道:“的確如此。而我想要与孙真人谈论的,也是此事。”
孙思邈一愣,眼中有些茫然。
他一个大夫,朝廷的海上航行计划与他有什么关係?
他苦笑道:“老道只会些医术,不懂天文地理,更不用说航海了.:::
杨易摇了摇头,郑重其事道:“晚辈与孙真人谈论的並非航海之术,正是有关我大唐医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后世数百上千年的医学格局。”
此话一出,孙思邈顿时神色严肃起来。
影响此后数百上前年的医学格局?
连他这位在医学界早已经成名多年的泰斗都不敢说这话。
他忍不住道。
“杨家令此言,似乎有些夸大了。”
杨易笑道:“一点也不夸大,或许医道的歷史便在今日改写。”
他话锋一转,直勾勾地盯著孙思邈:“张仲景一篇《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其《伤寒论》直至我大唐,如今仍被用作官方承认的医学教材。孙真人医术不在张仲景之下,名声却没有他响亮,心中岂无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