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母后,我跟你打听个人!一个叫做二娘的女子!(2/2)
杨易下意识严肃起来,目光冷然的扫向眾人。
“固然这有国力的因素在其中,不过若是能够让这些异族之人从小就仰慕我大唐,甚至恨不得加入我大唐而拋却他们民族的籍贯呢?”
『若是那般,这些异族人便是我大唐的臂助,而从小深受这种思想薰陶之下的他们,即便日后面对我大唐,也必然是以敬畏为先。”
屋內颇为安静,眾人面面相,似乎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贺知章忍不住道,
“杨家令,这些人都是自小就是异族之地长成的,他们仰慕我大唐文化想要学习自然不假,不过,想要让教化他们达到甚至背弃故国加入我大唐,恐怕也是极难。”
其余的官员纷纷点头。
平心而论,现在的大唐胡將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大唐征服的异国俘虏为將,那是死亡的绝境下,权衡利弊所为。
若是让这些夷人在模样死亡威胁下,而选择投入到大唐,还是有些艰难的。
杨易微微一笑。
“不错。”
“因此这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可为,至少也是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长期战略,而这战略之中,最重要的挥向异族的剑,便是《大唐日报》。”
话说到此处,杨易的目的昭然若揭。
在场的眾官员也是纷纷一震,顿时明悟过来杨易的意思。
贺知章忍不住道。
“杨家令想要靠《大唐日报》去『教化”异族万民?”
其余等官员面上纷纷露出惊讶、担忧、憧憬等等神色。
儒家一直以来致力於教化,若是《大唐日报》能够通过上面的文章影响到那些异族人的思想,
那对这些被儒学耳濡目染的官员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
当然,在场的也都是官场老油子,自然明白这种事情绝不是短时间內能做到的,必然是长期的持续作战,甚至收效甚微也说不定。
杨易警了一眼心事重重的眾人,微笑道。
“倒也称不上『教化”。”
“无非是利用我大唐之长,攻许对方之短罢了。”
“想要瓦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要去抹黑攻许他们的英雄。”
“同样,想要提升那些外族人对我大唐的仰慕,就要將我大唐的英雄宣扬的更广...
这话又比刚刚宽泛的话更为清晰,目的性更加准確。
在场的眾人若有所思。
贺知章沉吟道。
“这恐怕不是单纯的在《大唐日报》上写一些文章就能做到的....
“当然,下官並非是在质疑杨家令。”
杨易眸中泛起讚赏。
不愧是大唐的名臣,最快的洞察到他的心思。
他今日在报社大费周章,可不仅仅是为了开一面版块用来写类似后世那些公知崇洋媚外一类的文章。
杨易扫了一眼眾人,认真道。
“仅靠一些文章当然不够,因为这些文章,许多的百姓未必会有耐心去阅读。”
“便是连我大唐的百姓都做不到人人识字、都能阅读文章,又何况那些极西之地又或是塞外漠北的夷人呢?”
屋內眾人陷入沉思,心里泛起波澜。
对啊,他们刚刚只被“教化”二字吸引了,却是忘记了那些夷人又有多少人是识字的?
想要通过文章影响那些人的思想,但是那些夷人却又不可能人人都读书识字,更不可能对这些文章感兴趣,所以这就成了死循环。
那这位杨家令又能有什么法子呢?
不少人抬起头颇有些狐疑的看著杨易。
贺知章有些犹疑。
“所以,杨家令的意思是杨易轻笑道。
“诸位应该知晓月旦评.
屋內安静下来,眾人一阵骚动。
月旦评?
少顷。
一人道。
“杨家令莫非是指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动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月旦评?”
杨易微微頜首。
“不错,正是此月旦评。”
“此月旦评在当时引起一时追捧,虽有人质疑,终究是有极大影响力的,被点评的人无不是声名大噪。”
“本官打算將这月旦评用在报纸上“以大唐和《大唐日报》的信誉、影响力,去评价天下英雄。”
“月旦评影响再大,不过是许劭兄弟个人举办.......而本官以大唐的信誉、影响力担保,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大唐日报》来发布的月旦评,其必然掀起天下震动。”
“甚至於我大唐还可以將这些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排成一个榜单,依次按照顺序排列,功绩最高、影响最大的人排在前列,其后若有人超前者,也能排列其上,有能者居上,无能者下榜,以激起天下人的討论、竞爭之心.....
杨易微微一顿,扫了一眼眾人,意味深长道。
“这天下人没有不爱看热闹的。”
“我大唐百姓也好,夷人百姓也罢,不管是一辈子浸淫书籍的学士,还是草野愚氓,又有谁会不喜欢指点江山、坐论天下英雄呢?”
“而天下英雄犹如过江之鯽,可却有超过我大唐的吗?”
“须知,无论是身在哪国,又或是哪个族群,都崇拜强者。到那时,无论是乡野村夫,还是洋夷商人,又或是塞外异族,都会对我大唐的英雄人物有所了解,便会渐渐崇拜。”
“这种影响,一时间看不出来,但是长达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说不定有朝一日,我大唐使者出使海外,还能见到不少对我大唐皇帝、名臣、名將推崇备至的夷人拥是。”
“到那时,天下都在说大唐话,议大唐英雄,那我大唐的文化在全天下的统治力便可谓霸主,
又怎么会没有身在他国,心向大唐之人?”
话音落下,屋內眾人已经是目瞪口呆,不少能够想到更深一层的如贺知章之流,更是头皮发麻不管这位杨家令说的多么伟岸,至少对於那些国家的统治者而言,这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毒计。
自己国家的人全都跑去崇拜他国的名臣、名將,那踏马还有个屁的民族凝聚力。
何况,这位杨家令刚刚也暗戳戳的提了一嘴,既能宣扬本国的英雄,自然也能抹黑他国的英雄在这种舆论攻势之下,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夷人只怕是被忽悠的晕头转向,將大唐当做心中的神圣之地也未可知。
以东汉末年的月旦评转为《大唐日报》,基於《大唐日报》的恐怖销量,必然会產生极大的效应。
他们都不敢想像,当这样的月旦评出台之后,会在天下百姓之中引起多大震动。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天下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担保,和影响力极为恐怖的《大唐日报》背书,只要被排列上榜,就能名震天下,甚至流芳百世也说不定。
这样的诱惑,哪怕他们这些明知道这其实是个恶毒的计策,也忍不住要往里面钻。
这位杨家令果真不愧是被天后称之为大唐麒麟的奇才,这脑子绝了。
半日之后。
含元殿內。
武皇后看著手中的密折,凤眸眯起,唯有越捏越紧的手指足以证明她的內心並不如表面这般平静。
少顷。
武皇后將手中的密折放下,冷艷威严的俏脸露出一丝似笑非笑,语气颇为感慨。
“本宫从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他乃是天生奇才,如今两三年过去了,依然是才思不断,计谋百出....
3
“在《大唐日报》上弄月旦评?果然只有他才能想出这般天纵奇才的妙思。”
“月旦评自东汉末年有之,《大唐日报》现在也摆在面前,但是能够想到將两者结合的,只有他一人。”
身为大唐的天后,尤其是在李治死后,她的权力膨胀到极高的高度,大唐报社早上发生的事情,她自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不过在看到杨易那般计策之后,心里还是有些震撼。
论治国之道,大唐不缺人才,但是这些人往往处理政务四平八稳,国家运行的非常安定,对外敌却是少了些奇策。
而杨易却是手到擒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玩弄於鼓掌之中的鬆弛感,似乎给她一种坏点子根本用不完的感觉。
想到此,武皇后又有些忍俊不禁。
“这计策真够列毒的。”
“那些国家的君王有得头疼了。”
“不过,这傢伙本就是一肚子坏水。”
旁边的上官婉儿也是赞同的点点头。
杨家令可太坏了。
这时,一阵脚步声响起。
武皇后將手中的奏章微微合上,抬眼看去,却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蹦蹦跳跳过来。
“母后.....
4
武皇后心里没来由的有些心虚,不过她很快將这种感觉强压下来,拿著一杯热茶,借著热气稍作掩饰,笑吟吟道。
“太平,你怎么来了?”
太平乌黑油亮的眸子转了转,忽然眨了眨,扭捏道。
“母后,我跟您打听个人唄..:
武皇后隨口道。
“谁啊?”
“就是,一个叫做二娘的女子,”太平歪著脑袋,红艷艷的嘴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