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掷瓶礼和砍绳索(2/2)
“爸爸,我同桌丁芷兰的爸爸都带她去过避风塘吃海鲜,你都没有带我们去过!”
盼盼凑著广毅的耳朵,悄悄地说话。这两闺女中,望望文静一点,盼盼外向一点。
就为了这事?吴广毅气得拍了一下闺女的小屁股。
“囡囡,明天周六,晚上我们一起去吃避风塘海鲜吧。
2
蹲著抱著两孩子的吴广毅,抬起头看向纳琰。
“不许在孩子面前叫我因因!”徐纳琰伸出双手擼了擼孩子的小脸,“你们去吃吧,
在倪轰我是吃得够够的!最近別来找我了,我要准备考试。”
避风塘其实就是专门让渔船暂避颱风的场所。
一般设於海湾或香江湾,塘中连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只通过狭小的缺口进出。
二十世纪年代以前,不少鹤佬渔民或登家人的后裔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建立了有別於香江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香江有香江仔、铜锣湾、箕湾、油麻地、鲤鱼门、九龙湾、土瓜湾、船湾、西贡、
观塘等避风塘。
但是只要一说吃海鲜,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香江仔边上的西避风塘。
香江仔西避风塘是指香江仔与鸭洲北岸之间海面的避风塘,停泊的数百个艇户,大多是作业捕鱼船只。
香江除了熟悉的香江岛、九龙、新界,还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离岛。
其中位於香江岛西南方向,总面积只有1.32平方公里的鸭洲就是一个离岛。
“”是舌头的意思,鸭洲因形状像鸭舌而得名。
但是在粤语当中舌和蚀同音,鸭舌变压蚀可不行,所以要改叫鸭。
香江仔避风塘亦设有船渡,来往香江仔与鸭洲两岸,穿插於渔船之间,为游客游览避风塘提供方便。
关於海鲜舫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1920年代,从广洲传来香江的舫。
女支女待於舫之上,等待寻芳客登船来玩乐,舫之上不止有色,更有烟馆,酒家,赌场,吃喝赌紧密联扣,是香江最负盛名的销金窟。
可能有人会说,烟馆怎么能和吃关联起来?其实,粤语里面没有“抽菸”这个词,只有“食烟”。
1935年,香江禁,舫纷纷转型海鲜舫,做起了海上食府的生意。
成为水上人家流行一时的“歌堂夏船”,即提供歌唱娱乐、酒席宴会服务的船只。
后来逐渐演变为婚宴酒楼、海鲜坊。从海中捞上鱼来即席烹调,成为海鲜舫的一大优势特色。
吴广毅现在一吃饭就是去一小巴车的人数。
三个女朋友,俩闺女,一亲弟弟,五个中学生,姚少云不想凑热闹,还是被拖著一起开心开心。
大家都没去过香江仔,肖雯雯也不认识路。广毅打听了一下,让她跟著7路小巴开就行。反正7路就是中环统一码头到香江仔的线路。
“老细,上我这船,我这船大,你们人多不会拥挤!”
不像小渔船都靠在岸边,海鲜坊都在避风塘的中央,上下往来都要靠小船来摆渡。
太阳还没有完全下山,照在海面上反射出银光点点。吴广毅一群人刚走上栈台,一个精瘦的小伙子就衝上来拉客。
想想也是,十多个人,小船还真的不能坐,大冬天掉下海可不是闹著玩的。
大家就跟在他身后一一登上一艘中型木船。
“细佬,怎么称呼啊?我们坐船多少钱一位?”
看一看,上船的人数都对,吴广毅也就轻鬆地和渔家聊天。
“老细,我叫虾仔。坐船免费的,不要钱。”
被太阳晒得黑的小伙子一笑,露出的牙齿倒显得还白一点。
“那不行,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我不要免费,要去最好的海鲜坊。”
说著,吴广毅掏出5元港元,硬塞在虾仔手上。
5元港元真不少了,一个熟练工人在厂里辛苦一天最多也就这点钱。
虾仔看看吴广毅,又看看手上的5元钱,手一缩,撩起衣襟,把钱塞进腰带。
“好的,老细,最好的海鲜坊,我送你们去太白舫。大家拉好船舷,要转弯了!”
船上眾人一听,纷纷扶稳身体,隨著一个半弯转过,渔船朝另一个方向驶去。
香江仔避风塘里,建於1950年的太白海鲜舫歷史最悠久。当时是跟风避风塘的“歌堂”热潮才建造的。
五十年代全盛时期,一度有十多艘海鲜舫停泊在香江仔避风塘,当中就是太白海鲜舫规模最大,由中环威灵顿街经营大景象酒楼的商人袁容投资。
开业时原本只是一艘木製的登陆艇,於1952年建造了一艘长105英尺的画舫,到1960
年再製造一艘长达150英尺的新画舫,能容纳800多人。
“老细,去年的时候,太白海鲜舫重新开张,赠送象牙筷子给客人,藉此吸引游客。”
虾仔一边操船一边聊天。
“也就送了一个月,后来就没有了。嗨,到了!站稳啊,小心船舷碰撞!”
就像过海小轮的浮台,吴广毅率先跳上,一个一个把3个小学生抱上来,又扶著姚少云下船。其他人都已经自己沪海鲜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