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要求进步(2/2)
九龙塘园建於战前,因为没有受到战火伤害,所以仍然保留了很多园初建时最早的一批屋宇。
这里是香江少有的洋房式住宅区,江府规定了发展最高地积比率和层数为0.6及三层除了偶尔天空掠过的航班带来的些微喧囂,这里就像郊区一样安静,很多老派的华人富豪,都喜欢把家安置在这里。
“阿姨,我车进九龙塘的时候,看见有一家在造印度式的建筑,难不成还有印度人在这里买房子?”
九龙塘,童家的香岛小筑別墅。
这套別墅是50年代中期,童兆荣从瑞典航海世家摩勒家族手里买下,並经过精心的改建,才有了现在这样浓鬱南方园林风味的中式別墅。
现在童家大儿子在利物浦读书,大女儿在安娜堡读书。
古丽珍身边只留下还在私家学校上学的一儿两女陪伴,徐耀阳这个没进门的女婿,於是就每周四傍晚来吃饭加聊天。
“你说的,大概就是印度裁缝那家吧,我也看见了,方方正正,像个宫殿似。”
古丽珍也是船东世家,名媛出身,在家也是打扮得山清水绿。
现在这个时间点,孩子们还没到家,也没有电视看,女婿来了就聊天解闷唄。
“那房子占地好大,看上去有两三万英吧,像个大楼似的。”
“阿兰买菜时问过,三万多尺。听说他们家六兄弟不分家住一块,光是家人就三十多口,再加上佣人,可不得造大一点。”
香江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是从香江开埠那一天算起。
1841年,当因国国旗升上香江天空时,就有2700多名印度人在场见证这歷史时刻。
他们是军人和商人,军人隶属英属印度军,商人则是来自西印度的巴斯人。
接下来的100年,印度人对香江的发展和保卫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的殖民歷史长,他们多懂英语。技术及管理方式较先进,又与因国人有著千丝万缕的关係,故一开始社会地位是高於华人,仅次於西洋人。
当时有这种说法,西洋人为一等臣民,印度人为二等,华人则列三等。
他们当中不单有军人,更有港警、狱警和保安员。
另一些则经营国际贸易,將中华的茶、丝、瓷器和香料运往印度和西方,交换丫片、
、服饰和其他商品。
1864年,匯丰银行的13名创始委员中,有两名印度人和一名印裔犹太人。
此外,有一位印度人创立了天星小轮,还有一位印度人成立了香江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一一香江大学。
香江毕竟是中华的地盘,印度人普遍採取“赚钱发財在香江,置业享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的来而又回,长期扎根的较少。
现在印度人大多从事著保安和僕人的工作,但他们的人数却非常多,大概要以万来做计数单位。
听说湾仔一家戏院,每逢周日就会播映一场印度语电影,场场爆棚,可见印度裔在香江的数量之多。
二战之前,印籍港商首富是梅真尼家族,印度人习惯家族共居,老宅就是渣甸山那幢大屋子。
二战之后梅真尼的后代有的回国,有的出国,最有名的是去米国卖牛仔裤的那个。
香江私邸成为家族的度假別墅,梅真尼家族在香江的影响自然隨著后代的淡出而淡化隨著本土华商的崛起,来了又走的印度人群日渐式微。像夏利里拉家族这样的豪门,
分外引人注目。
印度根本就没有夏利里拉这个姓,这个姓是被凑出来的。
第一代的夏利里拉原本叫尼云斯·梅珍旦尼,从小出国打工给家庭挣钱。
某年,母亲病危,尼云斯接到电报即赶回老家,希望能见母亲一面。
在归途中,母亲病逝,家族人便將她火化。
尼云斯对家族成员“无视他”异常愤慨,决定放弃家族姓氏。他把先母夏利、先父里拉云的名字的一半合起来,改姓夏利里拉,
夏利里拉家族1932来香江,至今已经28年,当家人都是第二代了。
这个夏利里拉家族和华商家族的张祝珊家族一样,恪守『家族同居共財』的生活方式,家里一样有几兄弟,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共同做事业,一起吃饭。
这印度家族从包揽英美的军服开始发家,增设西装及时装业务。从度身到试穿,只需36小时。
现在的夏利里拉家族服装店成为同业巨子,光在香江就拥有32家分店、裁缝600人。
建有一幢大厦,作为车衣工厂,规模居全港同业之首。
人们谈起夏利里拉家族,便会说“时装夏利里拉”或“印度裁缝世家”。
他们把香江人的身材利用大量数据统计,再製作出更合身的尺码。
好比抽取一千个香江客人,为他们量身定做,把每一个的身材数据作为指標,再进行统计、分析,製作出五~六种尺码標准。
这是一个长久的策略,看似只有微小的改变,但如果客户长期购买后,发现都比较合身,那么自然是对这个品牌有一种归属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