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恒生银號(1/2)
第166章 恒生银號
同一时间,尖沙咀帝国酒店包厢內,恒生银號董事长何善衡、董事兼总经理何添、新任董事黎国伟和大昌贸易行总经理梁据谦让入座。
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盛春霖、梁植伟等好友创办恒生银號。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纸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係最为密切。
粤语中,“3”与“生”同音。取名“恒生”是希望有“生、生、生、生”之意,故为开张日期有四个“3”。
银號铺址在江岛中环永乐街70號,股本金10万港纸,职员11人。后来部分亲友要求参股,股本金增至12.5万港纸。
香江银行多,银號更多,曾经有多少间银號,没人数得清。这边开,那边关,生生灭灭百余年。
有人作保守估计,百余年间开关银號有几千间,到今日,真正能成大气候的不足20
间。
当时的恒生银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发展为恒生银行,大概不会有人记得曾有过一间恒生银號。
黎国伟1918年生於噢门,是大福寿膏商黎希慎的堂侄。就读於香江敦梅书院和圣约瑟中学。中学毕业不久就考入国华银行当小职员。
从他这番经歷,可见家庭已沦为布衣阶层,他不得不独立谋生。黎国伟对他的家世讳莫如深,也许是黎氏二支,一荣一枯,他无意沾另一支黎家的光。
1949年2月,恒生银號舵爷林炳炎在港病逝,由何善衡承其衣钵。
林炳炎是恒生的奠基人,恒生正是在他的总决策下,由一间默默无名的小银號,发展成同业中的大哥大。
何善衡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银號改组银行做准备。
银行的业务,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约束,却有惯例,这种惯例由早期的外资银行带来,成为以后华资银行执业的范本。
这种无形中的束缚力,使没有现代金融概念的华人业者及僱主,颇感不便。许多华人银號商,视执业银行为畏途。
银號经营灵活,显而易见;银號信誉不佳,也是显而易见。因此,要想获得大发展,
必须走银行这条路。这就是何善衡的出发点。
何善衡的主张得到黎国伟的大力支持。换句话说,如果恒生不改银行,是留不住黎国伟的。
黎国伟正在自修金融学,后来还考上因国银行公会会土资格,是恒生第一位镀过“洋金”的银行家。
1952年,恒生银號註册为法人组织的有限公司,何善衡任董事长。
1953年10月,恒生迁入皇后大道中163一165號的自置物业。从规模上讲,相当中等规模的华资银行,业务性质儘可能向银行看齐,但名称仍叫银號。
1959年10月,恒生將註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纸,实收资本1500万港纸左右。如此財大气粗的银號,当时唯有恒生。
並且,恒生的机制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善衡买下中环消防局侧的旧楼,擬建未来的恒生银行大厦。
恒生银行的创始人团队一直以来都非常团结,银行以及附属的贸易业务都做得“风生水起”。高层们齐心协力,又善於团结下属员工,口碑非常好。
“今天我们这次是小规模的庆功会,恒生银號改银行的批准已经下来了。我问过了,
2月7日,正月十一是个好日子,我决定就在那天银號改名,重新开张!”
何善衡坐在主位,看著眼前的三人,心潮汹涌,大发感慨。
“银號改名,脱胎换骨!善大佬居功至伟,来,大家敬善大佬一杯!”
总经理何添站起身子,提议向何善衡敬酒。黎国伟和梁琚纷纷响应,也站起身来大家共饮了一杯。
“这次我们开办了拆船厂,阿琚功当首位。我还真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拆船这回事的,你说说啊!”
酒过三巡,黎国伟敬了梁琚一杯,笑著问道。
梁琚说道:“下半年地產又兴旺了,我是去將军澳找绍荣钢铁厂要钢筋的货源,谁知道在旁边多了个拆船厂,海面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舶。你们知道老板是谁吗?”
“香江市面发生的事情,我们还能比不过你嘛!”何添笑著说道:“你一个海外到处跑的贸易总经理居然问我们本地人,难不成还有什么特殊的消息不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