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增资入股(1/2)
第141章 增资入股
下面有个股东举手提问:“徐经理,对不起,我插一句话啊。我不懂啊,为什么能赚钱的船,欧美的船运公司要拿来卖掉呢?”
“欧美虽然目前还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但是由於船员月薪上涨,船体老化维修费用上涨,导致旧船一动就开始亏本,船东已经不堪重负,只能断尾求生。”
50年代末开始,米国船员月薪普遍达到2000米刀,而香江船员仅2百多港纸以1:6的自由兑换率计算,两者薪酬悬殊40倍以上。
欧米国家海员工会力量强大,若船东採取低薪制,或者僱佣第三世界的船员,必会遭到海员工会的干预和控告。在这种情况下,船东不得不缩减船队的规模。
“我也来插一句话,苏伊士运河在1957年关闭过一阵子,结果全球运力紧缺,全球各大造船厂订单挤爆。结果没多久运河又重新开通,运力需求减少了。”
吴广毅趁机也给这些纯靠人情而入股的外行做了点解释。
“造船周期是两年左右,导致了大量新船订单恰恰就在此时入市。再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是主要原因,所以大部分欧美船东都在卖旧船。好了,请徐经理继续。”
“好的,其实五九年世界贸易海运量就开始恢復到9.9亿吨,並不差。主要由於造船產能成倍地增长,令运力过剩成为一个长期问题。”
“根据董事长的判断,拆船的黄金期只有2~3年,按照『大口吃肉,多吃肥肉”的说法,我们要抢先买下更多有性价比的货船和油船。”
“在座各位股东原本都不是航运业的,可能不大清楚,拆船行业门槛其实並不高。只要有一家拆船厂赚了大钱,很快大家都会一拥而上。导致旧船价格上涨,拆船无利可图。”
“我们在各大港口的看船专家纷纷来电,虽然旧船大量涌现,但价格却没有明显下降。已经有人遇上过香江大昌贸易行的梁琚在看船,抢饭吃的人已经来了。”
“我们怕是需要一口气就得买很多艘船,虽然不至於垄断香江拆船行业,但至少也能吃上大头。儘量不给竞爭对手留下这些便宜的二手船,免得加入市场后,影响行情。”
听到这里,冯连臣连连点头。
“是的,是的。我也得到消息,捷和钢铁厂已经派出员工去购买旧船了。捷和钢厂也是有拆船工厂的。”
捷和钢铁厂的老板是郑翼值,他们家族的发达最主要的是靠拆卸战舰,这一点连郑翼值本人也没有否认,而且津津乐道。
二战以后,对五金原料认识甚深的他,见维多利亚港內有不少沉没的战舰和炮弹壳,正是很好的原料来源。
他曾自豪地说:“当时,我立即向政府申请在海上打捞沉船,又向渔民收购弹壳,將沉船拆卸后,便將金属废料辗製成钢筋。那时,江府给我们60元一吨的拆船费,以酬谢我们清理海港,我们两边收钱,真是赚到盘满钵满。”
拆船是郑翼值慧眼独运,他將船上拆卸出来的零件,可用则用,可修则修,
不可修用的便重新熔铸,废物成宝,一本万利。成就捷和家业。
一个股东举手提问:“我插个问题啊,为什么欧美没业务而亚洲却有业务,
我们拆船厂一个月能拆多少船?”
“欧美没业务是因为欧美人工高,企业主把企业转到亚洲来了,而亚洲的货船原本就不多,所以一直有业务可做。我就听说很多半导体企业在香江寻找合適的工厂大厦。”
“我们两个拆船厂按照董事长的“机械为主,人力为辅』的原则,动用了不少机械,每月能拆4艘船左右,现在6个月已经拆了27艘船,预计將来每月拆6艘左右。”
苟劲松举手提问:“徐经理,你刚才说了拆船业务,那货运业务呢?
?
“遵循董事长提出的『以捡漏可以利用的船舶为主,顺便购买只能拆卸的船』的原则,货运公司已经拥有26艘万吨货船,拆船厂有47艘待拆船停泊在海里。”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26艘万吨货船平均价格都在10万米刀以下,全部租给倪轰的货运公司。按现在的价格,跑3趟就能回本,接下来就是纯赚。47艘待拆船平均价格6.5万一艘。”
“~”下面股东全在交头接且地议论。
“以上说的是已经到达港口的船,还有75条船装了顺路的货行驶在回来的路上,具体出租还是拆卸需要到岸再仔细验证。”
吴广毅手一伸,要求提问:“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一下子买那么多船,
海员都是用外国的吗?”
“上环士街有海员招募处,我们就在那里发布招募临时海员。当然如果带班领导觉得某人不错,我们就签约做长期工作。”
“好,我没什么问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