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徐氏兄弟(2/2)
“谢谢大佬。”徐冠英、徐冠杰异口同声地说道。
中午凌伯基以乡公所的名义,招待了基金会同仁一顿活杀农家宴,毕竟是消费了近90万港纸的大水喉,不招待一下说不过去,大家说说笑笑,宾主尽欢。
饭后略作休息,告辞了凌伯基,照著来时的方向,沿著蒲岗村道向北开去。
广毅叮嘱雯雯贴著路边,开慢点。
50年代数以万计难民从內地抵港,香江官方一时间没有能力安置这批难民,
故此容许他们搭建寮屋居住。
一部分难民就在钻石山旁边搭建寮屋暂时棲身,隨著后续难民不断涌到,结果形成密密麻麻的寮屋区。
这和广毅在沪海的老房子,蓬莱区会馆街的棚户区简直是一模一样。
大村里的大部分建筑为一至两层高木屋、寮屋或铁皮屋。当中亦有土多办馆、食肆,村內甚至有自己的防火队及童军组织,儼然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
大村內环境优雅的大观园,是本地少有的高尚住宅区。
大部分居民是於50年代,从北平和沪海抵港的富有人家,大观园只有廿二户,每户设有园,环境幽雅。
大村七號大观园农场,是香江最早引种兰,及保留最多名贵品种的兰场。香江兰艺会,经常在大观园进行聚会。
小巴路过了一个面积不足500吹的小型机械零件修理工场,广毅眼晴过墙上的一块小牌子“镇雄机器厂”!
“我好像找到了,应该就是这儿。”广毅喃喃地说道。
阮文竹当然知道广毅的神秘,看他这样子就知道他在找什么人。当机立断地发声:“肖雯雯,靠边停车!”
广毅当先下了车,文竹紧跟其后,其他人也下车活动活动。
“小姐,上午看广毅说的话,你是財务吗?”徐希直走近红凌,隨口问道。
“是的,徐先生。”红凌看著徐希直回答道。
“你们这个基金会向外募捐吗?”徐希直没听说过这个基金会,有点好奇。
“我们不募捐,老板说,拿人钱受人管,不顺心。现在靠老板拿钱出来,以后企业每月利润会拨一部分进来。”
“那你们有多少钱,买地够吗?”徐希直真奇怪了,做慈善捐赠居然不募捐,难不成全靠自己掏腰包?
“我们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分两次委託太国普丰公司,购买了100
万米刀的粮食捐赠给大陆了。现在帐户还有40多万米刀。”
“哦~”徐希直沉默下来,不知道想些什么。
小工场里被粗笨的机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仅有的三个人在一台工具机前面,
不知道在捣鼓著什么。感受到室內光线的变化,转过头才发现门口居然来了一群人。
“你们好,是要修理什么东西吗?我姓蒋,有事找我就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脱下手上黑的手套走了过来,一张嘴就是山东话,应该就是他了。
“不修东西,隨便看看,谭雄呢?我是朋友介绍来的,你能否自己介绍一下你们这个小厂?”
蒋镇远见来人问起朋友,知道不是客人,也轻鬆地回答。
“既然是朋友介绍,我也就不隱瞒了。这厂是去年我和谭雄合股办的,名字就是两人各取一个字组成的。”
“我们想做吹瓶机,用来製造医用的塑胶药水瓶。但是吹瓶机体积大,利润低,生意逐渐萎缩,產品销不出去,机器厂陷於困境之中。”
“再加上我们资金有限,生產技术落后,阿雄眼看生意难以为继,迫於养家餬口的现实压力,便提出退股。”
“我不想轻易放弃,就向阿雄提出保留“镇雄”招牌,把车床留给自己继续干。3个月內暂不付退股金,以后每月按30元的標准缴付。”
广毅在室內东张西望地摸:“那你现在做点什么业务?”
蒋镇远双手一摊:“你也看到啦,为街坊修理水喉及製造一点简单的机械零件。”
广毅逛了一圈走到门口:“谭雄不做了?他这个人业务能力怎么样?”
“阿雄是一个技术很全面的修理师,为人豪爽,我们合作得很好。要不是家庭拖累太大,我们也不会拆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