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带著孩子逛香江(1/2)
第95章 带著孩子逛香江
庆云街8號楼312房间,肖雯雯还没醒,脸庞上布满著泪痕,枕头旁边还落著一封信。
姐姐你好:
不知道你在香江过得好不好,不过想来是不错的,我看到了你在大轿子车前拍的照片。
你们单位让吴哥带来了几袋大米和麵粉、罐头、豆油等好吃的,说是员工家属的福利,我们都收到了。
不过有不少被爸爸送给了他们单位的同事,因为人家生活更困难。
报纸上说,我们现在是经济困难时期,为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市区商业部门发放的各种商品供应票证多达53种,141个票面。
沪海现在是按人或按户分配的票证,由粮店代发,爸爸上班没空管这些,都是我去粮店办理的。
我们每个人的粮食都开始规定分量了,按月领粮票,有粗粮票和细粮票的区別,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或其他粗粮,细粮票可以买白面、大米,也可以买任何粗粮。
白面一毛八分五厘一斤,玉米面一毛一分一厘一斤。为什么粮价精確到毫釐?问了老师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国家计算加工每斤成品粮的最精確的成本。
每天早晨上学前,一碗泡饭,几根咸菜;中午回到家,一碗冷饭,几根咸菜;晚饭时间,父子围坐,餐桌中间咸菜一大盘。
能吃纯米饭是托你和吴哥的福,虹镇这里附近,基本上家家都是吃山芋或者土豆饭。
沪海所有的副食品购买时都要票证,票证的种类和数量让人眼繚乱,油盐酱醋、甜麵酱、牛羊肉、咸带鱼-但菜店里常年都是货柜空空。
每个月的15號,是爸爸发工资的日子,也是家里的节日。
大清早去菜场排队,就可能买到5毛钱最肥的猪肉。炸一大碗酱摆上餐桌,最上面油汪汪的一层,闪著可爱的光亮,手擀麵,每月一次,可以大吃。
忘不了,连吃几大碗之后,惯常贫瘠的胃受不了突然而来的肥油待遇,没出息至受不了·—爸爸也不生气,只是叮嘱慢点吃。
冬季里的这一天,买斤羊肉,剁馅,一棵大白菜连老菜帮子和菜根疙瘩一起,都细细剁碎,挤干水分,跟羊肉和在一起,包饺子,同样把父子俩吃得人仰马翻!
这样的打牙祭,无论春夏秋冬,每月只有一天,其他日子,一天三顿,土豆、咸菜、玉米面粥。
好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话。说起来我们都在各自努力地建设著新的国家。
你虽然在香江,但听吴哥说香江总归会回来的。你现在是香江人,总归还是新中华的人。
祝我们能早日见面你的弟弟肖强七姊妹道徐府,蒋雅洁吃了早饭后就去大伯家找嫂子汪秀芬。昨晚就说好的,趁上午理髮店人少,两人把头髮烫一下。
就因为广毅还要几天才会来,所以今天就去做头髮,如果时间太贴近了,髮型崭亮,就显得不体面。老沪海人,不要太刻意,得有涵养。
50年代不少沪海人南下香江,其中的理髮师、厨师、修脚师以及裁缝师傅名列“扬州四把刀”,一下子火遍了全香江。
这些南下的师傅们,过去服侍的都是沪海滩的军阀、富豪。
刚到香江短短几年时间,就让一眾香江土鱉和殖民地鬼佬,见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富贵,吃穿用度无一不是精之又精。
就拿一家小小的理髮店来说,香江人还大都习惯,在街边挑著担子的修面师傅那里剪头髮时。沪海人已经在理髮店摆出了红蓝两色的椅子,分別对应男女客人。
剪男士的师傅就专剪男式髮型,剪髮、修面都要在行,剪女士的师傅则专攻女式髮型,除了修头髮,还要会烫一头“大波浪”。
除了理髮师傅,店里还时刻有拿著毛幣端著茶水的服务生,隨时准备伺候客人,老沪海人要的就是这个派头。
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吴广毅四人下楼,到办公室和红凌说了一声,他和文竹全天不在,有事写纸条放在205留言。
两人一人一台摩托,带著孩子上午就去了维多利亚公园。现在维园才建成两年,一切设备都是新的。
春天的公园正是绿植繁茂的季节,小女孩们围绕在妈妈身边,听她讲述著植物的名字,哪怕听不懂也是非常欢乐。
中午在草地上还进行了一次野炊,一张素色床单铺在绿草上面,四人围坐一起。
广毅让盼盼、望望说出她们喜欢食物的名字,当他一个个从小挎包里拿出来时,惹得小女孩们的声声尖叫。
阮文竹微笑著在旁边,看著这和谐的一幕幕,广毅喜欢自己的女儿们,做妈的当然心里很高兴。
更高兴的是广毅不时在她身边占她的便宜,东蹭西蹭地,即使是被占便宜的那个,文竹整个人都是满心欢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