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机遇(2/2)
“你们继续聊天,我看看报纸。哦呦,这米国人真厉害,这个月开始居然要开发太空。”
徐纳琰凑近观看,把文章的標题及大意读了出来:“1958年10月1日,米国成立航空航天局(nasa),同时对外宣布了第一个太空计划——水星计划。”
徐耀阳往沙发背上一靠,头抬起来看著周围几个男人:“这米国成立航空航天局,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关係吧?”
“我也觉得没什么关係,这太空问题应该是国家级別应该考虑的事情。”徐耀伟附和道。“广毅,你觉得呢?”
徐希直安稳地坐著,和蔼地看著子侄辈们聊天,看到吴广毅笑著摇摇头,不禁说道:“广毅,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嘛。”
“好的,伯伯。我觉得这消息和穷人们没关係,但对於中產阶级以上的人群,这消息的含金量太大了,也就是在香江,在沪海根本听不到这种消息。”
说到赚钱,男人女人都认真了,忍不住竖起耳朵,听广毅的具体说明。
“这些消息里面透露了三个关键词“航空”、“电子”、“半导体”,美国股市將会为这三个词发生变化,会导致一大波上涨行情。”
上辈子吴桂毅完整地见证了建国后股市成立后的一系列股市大事件,作为一个投资非著名小白,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就是他不见面的授业恩师。
《巴菲特传》和彼得·林奇的五本大作真的是倒背如流,里面充满了美股50年代以后的很多股票例子,真的,依靠这些例子操作,吴广毅就得是全球首富。
“爷爷和我爸在我来香江之前都再三嘱咐,遇事不决问广毅。说吧,妹夫,我们该怎么赚钱!”
在眾人惊讶的目光中,徐耀阳嘻嘻哈哈地挨了纳琰的两下粉拳。
吴广毅笑了笑,双手一摊:“我们现在是香江,又不在米国,我只有黄金,没有米刀,还要找经纪人开户之类繁琐的事情,急不起来。”
“找我啊,你说的我都能很快办妥。”徐耀伟热情地从沙发上仰起身。
“我家在美国普罗维登斯有个小纺织公司,你只要把身份证给我,两天內就能帮你办下签证踏上去美国的路。而且我还有朋友在美国一个基金做项目经理,能最快速度帮我们办理好证券行业各种手续。”
徐纳琰好奇地问道:“伟哥,你怎么会有美国的朋友?”
“我那个朋友叫杰拉尔德·蔡,是我在波士顿大学读硕士的校友。都是沪海人,同乡会认识的,经常一起玩。毕业后在我家纺织公司混了一年,我毕业回香江,他就离职去了一个叫什么既得证券基金。”
徐纳琰刚从沪海过来,对外国人的名字不习惯,忍不住问道:“这个杰拉尔德·蔡是沪海人,有中文名字吗?”
“哦,叫蔡志勇,比我小一岁,20岁拿到经济学硕士,是真正的天赋异稟。你知道的,在美国都不叫中文名,都叫什么英文名字。”
徐耀伟说什么杰拉尔德·蔡,广毅肯定没听说过,但蔡志勇这名字不一样,如雷贯耳啊。两个传奇的大佬都在自己书里提到过他,你说厉害不厉害?
彼得·林奇在他的《战胜华尔街》里还专门写说他为什么想去富达工作。
因为彼得·林奇的母亲很早买过富达的基金,是因为管这个基金的是东方的一个华人,他们认为东方人挣钱比较厉害。
彼得·林奇说“我特別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50、60年代巴菲特也刚做投资,还不是特別有名。那会也年轻,专门在他的《致股东的信》里面两次懟蔡志勇,两次懟,这就说明蔡志勇的名气是有多大。
股市有句名言:“不要做死多头,不要做死空头,要做滑头。”这蔡志勇就是滑头界最大的滑头。
曾经有媒体这么评价他“在各只股票中游刃有余,来去自由。他与它们的关係像一个与戏子混在一起的浪子,有时床单甚至还没有凉,他又换了下一个。”
但这操盘风格明显和吴广毅南辕北辙,差异到极端,看来最多是帐户放在人家名下,自己操作了。不过广毅也是做长线,操作不多。避开几个关键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