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二光归来(1/2)
议事厅。
秦淮正拿著一本《李卫公问对》阅读,时不时地看一下铺在桌子上的地图。
这地图是秦淮钱请人製作的,以大关为核心,方圆十里的地形地貌,以及重要道路、河流、桥樑。
手里的兵书並非唐太宗和李靖所著,乃是后人整理而来。
其中虽然多以战略战术为主,但是也不乏防御工事相关的內容。
秦淮看的这一篇,正是讲的如何利用地形和工事配合,依託山川设防。
“就是具体的细节太少了,只能在大方向上学习一下。”
秦淮合上书,感慨了一句:
“我还是比较擅长这个东西。”
说罢,他放下书,拿起鹿皮,蘸上一点天然的刚玉粉,磨起了水晶石。
这水晶原石乃是他托胡商购买的,因为透明度高,没有吸引人的顏色,反而价值不高。
此时的水晶石已经被秦淮用铁锯切割成了圆形的薄片,在木质的转盘上磨出了凸面。
这些步骤是常见的切割、研磨玉石的过程,不需要秦淮单独发明,他只是去了趟东市,便採购了几套製作玉石的工具回来,放到了试製厅。
“秦叔叔,你看看我这个打磨的怎么样?”
杨校之从试製厅走出来,丟给秦淮一个表面光滑透亮的纯色水晶石。
“拿著这张纸,去外面对著阳光,能把它点著了,就可以了。”
秦淮说话间,递给了杨校之一张纸。
凸透镜。
就是秦淮现在正在打造的。
虽然目前只能用来点燃火种,还有时间天气等限制因素,但是相比於火摺子的保存难度,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最主要的是,这是製作望远镜的必然之物。
秦淮不断地调整打磨的角度,不时地伸到阳光下测试聚焦的距离。
“差不多够五十厘米了,这个曲度应该可以。”
再做一个五厘米焦距的目镜,五十除以五,他就可以得到一个十倍理论距离的望远镜了。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倍率。
实际受限於天气、製作工艺等影响,能有个5倍就不错了。
“秦县令,回来了,二光回来了。”邱大伟小跑著过来报告,喜不自胜,气喘吁吁。
秦淮也是嘿了一声,急忙走出门,往渡口走去。
刚到渡口,就看到一艘民船,装满了黑乎乎的煤炭石,黑得发亮,在阳光下反射著让人不能直视的光泽。
二光一路奔波,满脸也是被炭染得黑黢黢的,见到秦淮过来,连忙行礼道:
“秦县令,幸不辱命。”
邱大伟忙招呼著眾人,大喊道:
“卸货。”
“慢著,我货款还没有付呢。”
就在这时,从船上下来一人,穿著深褐色的粗绸,腰间別一桿黄铜菸斗,约莫四十来岁,拿出了一个精致的竹製算盘,噼里啪啦地拨弄著算珠,嘴里振振有词,碎碎念道:
“粗炭五千斤,水运五处设卡,行船十日,伙计四个...”
“漕帮税、过卡费、损耗、船租、骡马、酒水...”
很快,他將最后一个算珠打完,手握算盘,前后快推缓收,算珠齐整整迅速归位,很是熟练。
“二光,一共是三十贯八十七文。”
秦淮见其颇为专业,给邱大伟递过去一个眼色,后者见状说道:
“二光,怎么不给我引荐一番?”
“不用,我叫刘资羽,是徐州的一个商人。”
“刘公好,这一路奔波,还请进去吃杯茶。”
谁知道刘资羽摆了摆手,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事情还多著呢。”
邱大伟看向秦淮,见其同意后,返身回去取钱了。
好一个讲究效率就是金钱的商人,秦淮暗道。
“刘公,不知道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刘资备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