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借道(1/2)
第352章 借道
淮安府宿迁县,位於骆马湖东南侧二十里处。
这座城市位於南北运河边,虽不如清江浦,但也有盛况。
但在两年內,先经歷了韃的躁,又遭受乱兵、倭寇的轮番洗劫,已然残破不堪。
直到去年欧阳必进上任江北总督,俞大献出任江北总兵,从江北军中挑选精锐,重新练兵,將辕门设在此地,宿迁才渐渐恢復过来。
欧阳必进站在宿迁县城墙上,远远眺望东侧,心里有著极为复杂的感触,
正月初三,数千乱民从山东南下,聚集在已成废墟的沐阳县城,这些所谓的乱民都是沐阳县人,被倭寇、乱兵裹挟北上山东。
俞大献率兵进击,却不忍下手,两千多民眾,手持木棍,无有一件军械。
但俞大献也无可奈何,他没有权力將军粮散给民眾果腹,江北军本就粮草不济,他与欧阳必进商议汰弱存强,也有粮草的因素。
在关键时刻,护卫军运送粮米西来,乱局登平。
欧阳必进鬆了口气,但第二天,寧海事变传来,这位江北总督留神戒备,却没有发现护卫军有任何异动。
城墙上,欧阳必进拍了拍城墙,护卫军的所作所为,既怀仁护民,却又肆无忌惮·
一个不好,东南就有大变。
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欧阳必进没有回头,嘆息道:“舟山再募兵近万,不言其他,若有一日西进,你我何以自处?”
正要开口的俞大献也是无言以对,新练出的江北军一共也就六千兵力,加上徐州军,
一共也就万余兵力。
其实就算护卫军不扩军,仅仅海州两个团,不敢说横扫江北,但也是胜多败少。
沉默片刻后,俞大献轻声道:“约庵公,护卫军来信。”
欧阳必进猛地转身,“嗯?”
“陈子鑾欲借道北上山东,追击残寇,扫荡沂沐两岸。”俞大猷解释道:“虽然没说兵力多寡,但应该不会太少。”
这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果只是小股兵力,完全可以步行从海州启程,往西北方向,过羽山,翻山抵沐水。
但大股兵力就不行了,光是粮草运送就很麻烦,而且这种天气,军队肯定要带上扎营的辐重,所以必须走河道。
从淮安北上山东的河道,毫无疑问肯定是沐水、沂水。
这两条河从山东青州腹地起源,平行斜向南下,在城匯集,然后继续南下入淮安府,流经宿迁县、沐阳县,最后在安东县境內与涟水匯合,最终匯入淮水。
所以,护卫军想沿沐水北上,就要经过沐阳县、宿迁县、郑城三地,而这三地除了沐阳县之外,都是江北军的驻扎地,
其中宿迁县驻有重兵,郑城县是山东的南大门,千余江北军驻守此地,以防乱兵南下袭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