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眾望所归(1/2)
第332章 眾望所归
大年初一,正午。
终於登上玉环岛的张逊业、赵大正等数十人在楚门港的码头处欢欣雀跃,从九月末至今,肆虐台州、温州交界处三个月的倭寇近乎被全歼。
这次登岛的都是乐清、永嘉两地的名士、豪族子弟,是张逊业、赵大正连夜联络的,
所为的不过是一个解释。
毕竟岑家乃永嘉大族,三代之內出过一个进土、两个举人,说一句书香门第並不为过陈思盼重伤奄奄一息,被生擒的陈帆闭口不言,但陈思盼的次子陈渔、侄儿陈四却一五一十的供出了与岑家的勾当。
除此之外,倭寇中还有不少小头目,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
详细的审问之后,一位面容坚毅的中年人怒道:“为一己之私,茶毒乡里,无耻甚於禽兽之流!”
“育德。”张逊业嘆道:“若非护卫军,只怕永嘉、乐清两县,坠入水深火热,不知何年方能解脱。”
中年人轻轻点了点头,一旁的刘西神色有些怪异你看样子四十岁左右,而张逊业才二十五六呢。
一般来说,文人士子相互论交,如果是称呼字的话,都会加上“兄”,这不是承认自已是弟弟,而是一种礼貌。
张逊业虽然是张之子,但却只是国子监出身,並没有进士举人功名,而这个中年人是两榜进士。
后面的高巨是温州人,小声解释了几句,刘西这才明白过来,古怪的打量了这两人几眼。
这位中年人是王叔果,字育德,永嘉县华盖乡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未能授官就南逃天津,要不是鱼台一战,都未必能逃回东南。
而王叔果的祖母是张的妻子,也就是说王叔果要称呼张一声舅公,称呼比自己小了十来岁的张逊业一声舅舅。
丁邦彦对这些倒是知情的,瞄了眼王叔果,心想如果他日舟山將温州纳入辖下,这位主叔果倒是个非常合適的人选。
温州沿海,卫所不能战,乡勇不能战,这位王叔果与其弟王叔果,筹集资金,筑永昌堡,护卫乡里。
“既无异议,那便处决。”昨夜同样披甲持刀上岸的军法处孙鈺朗声道:“以陈思盼、陈帆为首,倭寇大小头目共计四十二人,皆梟首,俘虏皆罚为苦役。”
“岑家以岑正为首,八人处以斩刑,两童子不问,其余人,不论男女,皆罚为苦役。”
王叔果微微頜首,这番处置,既有雷霆之力,但也算不上杀戮过重至於被罚为苦役,死在哪一天,那就没人会关心了。
刘西回头看了眼北边的山峰,“外围海域有水师搜捕,但窜入山中的倭寇,约莫还有数百,不过轮不到我们了。”
崔方笑嘻嘻的说:“总要让其他团的兄弟喝点汤嘛。”
丁邦彦笑骂了几句,才对王叔果解释道:“年前护卫军扩军,留守舟山的新兵尚未上阵,总要让他们试试手,方能在北地大展身手。”
这是之前就定下来的,若不是盘踞玉环岛的倭寇实在难缠,本来丁邦彦早就要回军,
让金福、楼华松率直属团来歷练了。
听到北地两字,张逊业与赵大正二人对视了几样,前者开口问道:“不知道俘虏罚为苦役,去往何处?”
“不太清楚,大抵是沈家门或连云-就是海州。”刘西有些奇怪,“问这作甚?”
“其实可以留在玉环岛。”张逊业精神一振,“玉环岛在被废弃之前一直產海盐,坎门湾那边以前还曾经晒盐。”
“去年在沈家门,见过盐田,不如让苦役开耕盐田,舟山也多些进项?”
“玉环岛晒盐早在十多年前,后来被倭寇焚毁”赵大正突然插嘴道:“若是舟山主持,想必倭寇不敢来犯。”
这话说的就有点意思了,丁邦彦、刘西等人很快就明白过来,当年焚毁盐田的倭寇八成是扬州盐商。
去年扬州盐商被护卫军杀得人头滚滚,肯定是不敢再闹事的。
而且如果是温州、台州的大户人家掺和进来,朝中说不定会使些手段,而舟山主持,
完全可以用舟山盐的名义。
丁邦彦看了眼张逊业,又看了眼赵大正,苦笑著摇了摇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