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选择与前路(2/2)
“我与沈襄自小就相识,他在胶州-那我去连云。”朱问道:“那边除却景熙兄之外?”
“除了陶大顺之外,只有军中几个將校知晓內情,陈子鑾、楼楠、叶邦荣。”陈锐解释了句,道:“连云那边缺人手,裴天祐调任舟山,殷士詹回了南京,你带著一批文员,以及从各处抽调的人手补入连云內书房。”
“是。”
陈锐转头看向沈一贯,“胶州那边,除了万公、吴公之外,周君仁、王如龙、齐乡、廉钟、丁茂都是知情人。”
“虽然从胶州调来了石茂华,但那边人手还算充足,你先充入內书房文员,
同样你也带一批人过去。”
沈一贯、朱心里都有数,自己不仅仅是为了安全而离开舟山,也不仅仅是为了充实地方,更是直接成为舟山控制各地政务的关键人手。
“等年后再动身。”徐渭笑著说:“其实不仅仅是你们二人,其他人也大都有安排。”
“当日淮安战事—梅农受了不小刺激。”沈一贯嘆道:“他特地拜託了麻八郎打探,梅农的外祖、外祖母是山阳县人,逃过了韃、乱兵之害,却死於倭寇之手。”
“这几个月来,梅农每日早练,又跟著骆尚志学武,打定主意要从军。”朱颇为感慨,梅农是几次想入军都下不了决心,而这一次,硬生生从胖子变成了油条。
沈明臣轻声道:“所以,密不可泄,倭寇之凶悍可与韃靶相较,暴虐更深之。”
“一旦事泄,就算今上、严分宜回护也无用,徐唯学、徐海必然举兵,只怕毛海峰也难以脱身,扬州、泰州、苏州、松江--类梅农外祖事遍地皆是。”
陈锐默然无语,其实他对徐唯学、毛海峰並不是太看重,看重的是他们背后的那个人。
到目前为止,汪直这个海上最大势力的头目还没有明显的態度倾向。
是的,汪直是个海商,但在如今天下动乱的时代,却成为了一个能搅动风云的人物,谁也不能確认这位五峰船主的动向。
特別是在舟山势力崛起之后,舟山、连云、登州、胶州-这些地方的相互联络基本上都是靠海路的。
若是汪直选择投靠靶,那整个东南都会遭到一场浩劫,也会极大的影响到舟山的战略。
换句话说,汪直已经成为能影响天下变局的重要棋子。
不过,陈锐心里隱隱有著不太好的预感。
这些念头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陈锐轻轻嘆了口气,一步步来吧,选择舟山为基,有好的地方,自然也有不好的地方。
这个晚上,十二位青年定下了最终的去向。
除了年纪尚幼的张元,已然入军分別在台州、胶州的吴大绩、麻夏之外,
还有九人。
只有閔成弘、虞德燁两人留在了舟山,前者是嘉兴人,少有人识,因为负责鸟粪、新式作物耕作被安置在农事处。
虞德燁是义乌人,认识他的人太多,所以被安置在了保卫措施严密,同时少有人往来的钱庄。
其余人,朱、孙键去了连云,沈一贯、池明志去了胶州,梅农、汪古、陶景同也去了胶州,不过他们三人决意明岁入军。
十二人,在来到沈家门大半年,在新春即將来临之际,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他们都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光明还是黑暗,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