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刚柔並济(1/2)
第283章 刚柔並济
南京皇城,千步廊。
如今嘉靖帝居住在太傅园內,但明廷的执政机构依旧在皇城,主要就集中在这条千步廊两侧。
千步廊的西侧是五军都督府、锦衣卫衙门、通政司,右侧是六部、翰林院、詹事府。
六部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吏部,一位肤色黑的中年人正缓步入內,身材不算高大,
也没有看官袍,但神色肃穆,凛然有威。
有吏员上前询问,將其引到侧堂,片刻后一位身著绣著白鹏图案的青色官袍的中年官员从堂后走出。
“迟郎中。”中年人起身行礼。
这位官员是吏部文选司郎中迟凤翔,虽然只是五品官,但却手操权柄,在六部中地位能排进前十。
“汝贤兄。”迟凤翔笑著延手,“这次就要拜託足下了。”
六部的郎中这个官职,最为重要的两个位置是吏部的文选司、考功司,能出任这两个位置的官员要么是庶吉士出身,要么是二甲排名很靠前。
迟凤翔虽然没有考中庶吉士,但却是嘉靖二十三年二甲第十三名进士,对一位即將上任的举人如今礼遇,自然是有原因的。
看中年人脸上没什么表情,迟凤翔轻嘆一声,“非为族人,唯为山东。”
中年人这才起身行了一礼,“必全力以赴。”
迟凤翔回了一礼,犹豫了会儿,看看门口没人,才压低声音道:“此去胶州,不要大动干戈。”
虽然只接触是三四次,但迟凤翔却知道这位中年人实在是个性情上有些特別的人,要不是实在找不到人,还真不想用。
嗯,迟凤翔的眼光很独特,这位中年人的的確確是非常特別的人,整个明朝两百余年都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因为他的名字是海瑞。
海瑞去年赴京赶考落榜,但没有立即回乡,而是留在了北京·不是因为他愿意,而是第一次赶考的他低估了北京的消费水平,以至於没有回程路费,不得不留下来打工。
此番山东动乱之后,吏部需要择官员赴任山东各地,可惜没什么人肯坐在南京喊喊“北伐”口號也就罢了,难道还真的要去山东冒险?
而这个时候,已经在吏部留名参加銓选的海瑞进入了更部官员的视线。
其实,並不是只有海瑞有去山东的勇气,只不过在目前的局势下谁都知道朝廷乃至於陛下都在忌惮舟山,所以没有人肯去胶州。
於是,这个缺才落到了海瑞的手里。
“胶州知州閔柏,清廉有能,性情谦和。”迟凤翔抿了口茶,“凌云翼已然调任高密县令,你此去赴任即墨县令,其他的倒是无妨,唯独护卫军—.“”
海瑞此前在吏部报备銓选之后,一直居住在城外,不过也听说过护卫军与山东战事,
“请迟郎中明示。”
迟凤翔嘴角动了动,在吏部里,我身为文选司郎中,怎么明示?
沉吟片刻后,迟凤翔才开口道:“勿起衝突。”
顿了顿,迟凤翔加重了语气,“本官乃山东青州人氏,所以知晓不少內情。”
“护卫军如今驻军胶州,与登州军成椅角之势,若是护卫军去,登州军孤军难守。”
海瑞脱口而出道:“若是下官没有记错,山东巡抚驻军青州。”
迟凤翔笑了声,“若是山东明军能战,护卫军还会北上吗?”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迟凤翔径直道:“大半年內,若非舟山数度输粮米、军械支援登州,登州不成军。”
这次海瑞算是听懂了,若非舟山,山东只怕早就沦陷了感情朝廷將山东视为弃子?
这也是迟凤翔这些山东籍贯官员愤怒,对舟山,对护卫军有好感的主要原因。
海瑞沉思片刻后才说道:“下官赴任后,不理兵事,唯视內政。”
迟凤翔点了点头,心想按照张邦彦的信件所写的,胶州的內政也差不多全都落到了舟山的手中,州衙、县衙都已经虚设。
不过海瑞其人没什么背景,也不过是个举人出身,想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迟凤翔与张邦彦、冯惟訥等人被並称为“临朐四杰”,族人又迁居胶州,自然是愿意行些方便的。
凌云翼平调高密县令,主要就是迟凤翔一力坚持的。
总而言之,在很多官员看来,如今的舟山是一个选择,在迟凤翔看来,有护卫军在,
至少山东还有希望。
迟凤翔派了小吏为海瑞引路,自己回了后堂,正看见刚刚正位吏部尚书的李默。
“部堂。”
“德征来了。”李默嘆了口气,“选好了吗?”
刚刚晋升天官的李默如今是內外交困,一方面明廷南迁之后,因为大量的州府沦陷或成为前线,以至於军政混乱,使得吏部的职权大为缩减。
对此,李默非常的不满,上书请起京察本应该是去年的京察,因为北地沦陷,所以没有进行下去。
但这件事闹得南京城议论纷纷,很多人都对此非常不满,就连严嵩、徐阶两位內阁大佬也不赞成.但嘉靖帝虽然没有表態,但一日三赏李默。
京察向来是政斗的主战场,而如今的南京城內,最迫切需要进行清洗的,正是嘉靖帝。
与此同时,李默也成为了眾矢之的。
另一方面,李默烦恼的还有关於舟山,胶州那边还稍微好一些,最关键的还是海州。
在淮安一战之后,护卫军占据海州,有扎根之势,显然是不肯走了。
江北总督欧阳必进赴任之后,护卫军不理不踩,只顾著在海州安抚民眾,频频出兵绞杀残留的倭寇、乱民。
打是肯定打不过的,不说山东三战名扬天下,淮安战事中,对阵倭寇,徐州军不能胜,江北军、吴淞军更是一触即溃,而护卫军两战告捷,不过两日就彻底击溃倭寇。
所以,在挑选海州下辖的赣榆、惠泽两县的县令,让李默烦恼不已。
“部堂,下官妄言了。”
“无需忌讳,说吧。”
迟凤翔才开口说:“萧山知县施尧臣,嘉靖二十六年进土,屡次抗命不尊,收缴积年拖欠,应派餉银,均不力,甚至许民眾拖欠,考功司评为三等。”
“沽名钓誉,但却在小民中声望颇隆,或可平调惠泽县令?”
李默眯著眼想了会儿,迟凤翔补充道:“此人生於青阳,祖籍宜兴,倒是有些违例。
、
不得不说,迟凤翔也是个官油子,一方面拿出了举荐人选,另一方面又给上司以充足的反对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