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蠢到不能再蠢(1/2)
第278章 蠢到不能再蠢
沉默片刻之后,裴天祐嘆道:“难怪这半年来,江北苏松一带,盐价不升,反而是粮价突涨。”
按道理来说,两淮盐场下辖通州、台州、淮安三个盐司,大半个淮安盐司要么在倭寇、乱民的控制中,要么收到威胁,盐价理应上涨。
但事实上,既没有出现盐荒,也没有出现盐价上涨,这说明两淮盐场的產量並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叶邦荣眼露杀意,“但凡留下的,必然都是与倭寇同流合污者,乾脆一併扫除!”
“都杀了?”陈子鑾哼了声,笑道:“若是动手,事情必然被捅到朝中,说不得江北军就要东进北上了。”
“不错。”殷士儋提点道:“那些本地大户能將盐卖给谁?”
“扬州盐商。”陶大顺接口道:“若是动手,那就意味著大半个淮安盐司脱离了掌控,扬州盐商本就与舟山有血仇,必然从中作梗——”
丟掉大半个淮安盐场,很重要,但朝廷或许还能容忍,不过落入了舟山的手中,朝廷就难以容忍了。
“要处理此事,不能从盐场入手.———”
如今舟山虽然割据一方,但还不能与朝廷撕破脸。
陶大顺情不自禁的起身,在厅內来回步,“从胶州迁居大量民眾也不妥———“”
外地人与本地大户发生矛盾,护卫军只可能拉偏架—再说了,这种內政事务,军方不应插手。
殷士詹饶有兴致的盯著这位青年,舟山选择一位未满三十的青年主政海州,是无奈之举,还是此人真的能胜任呢?
沉默了很长时间后,陶大顺才停下脚步,看向陈子鑾,“听闻流民甚多,其中少有青壮?”
“不错。”陈子鑾解释道:“青壮多被裹挟,盘踞在几个镇子周边的流民中,十之五六都是老弱妇孺。”
陶大顺咬咬牙,“以鱼鳞册为准,將无主田地拨给当地流民,只要是海州人氏,都拨给田地!”
眾人相互对视了几眼,最终都看向了殷士儋。
殷士儋笑著頜首,“如此一来,既能安抚、收拢流民,亦能制衡大户吞併。”
“而且要快。”张邦直补充道:“只要田地有了归属,即使老弱妇孺亦敢搏命!”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殷士詹心里喷喷称奇,陶大顺此人实在不凡,如此处置,其实是悄无声息的將护卫军与本地大户之间的矛盾,转为了本地大户与本地无田民眾之间的矛盾。
再有什么纠纷,护卫军反而能以超脱的处置者的身份出现。
顿了顿,陶大顺看向陈子鑾、叶邦荣,“过段时日,找个机会,杀只鸡,见见血!”
殷士詹看陈子鑾有些迷糊,提点道:“不要將盐场事摆在明面上,想必那些猴子会安分守己的。”
“不错。”陶大顺昂首道:“更何况,晒盐法无需灶户,这些盐场於舟山无甚太多好处,可以先置之不理。”
殷士詹与陶大顺都是文人,说话有些拐弯抹角,这是他们的习惯,护卫军將校中只有丁邦彦、孙鈺听得懂,开口解释了几句。
说到底,这是软刀子杀人,温水煮青蛙。
反正海州的盐场並不被舟山看在眼中,索性先不处置,甚至可以暗示,仍然让本地大户主持,將这条线留给他们和扬州盐商。
一方面不至於让朝廷与舟山撕破脸,另一方面也能安抚住那些无法吞併田地的大户...毕竟舟山是留了盐场给你们的!
还不满足,以为护卫军的刀不利吗?
等田地都安置完毕,等明年春耕开始,等陶大顺组织人手在沿海开闢盐田一切都好办了。
陶大顺心里略定,转头看向殷士儋,作揖行礼道:“事务繁多,千头万绪,海州流民无数,地方残破,还请正甫兄襄助。”
殷士詹有些迟疑,他在来海州的途中就与陶大顺聊了不少,刚才又见到了李时渐、张邦直两位同乡,已经知道了不少內幕。
胶州从上到下,几乎已经被舟山牢牢握在手中,无论是卫所还是州衙、县衙,都无法动摇护卫军的存在。
甚至於閔柏这位胶州知州,都在胶州內书房任职,换句话说,閔柏已经事实上背离了明廷,而选择了舟山。
不仅仅是閔柏一人,还有任万里、石茂华、郑光薄这些殷士詹的同乡,还有凌云翼、
张邦彦两位同年殷士儋能理解他们,如果自己当时也在山东,经歷了明军大败,韃、乱兵先后肆虐,恐怕也会投身舟山。
犹豫了许久之后,殷士儋轻声道:“此番出行舟山,耽搁一段时日倒是无妨。”
顿了顿,殷士儋苦笑道:“南京城內,实在令人鬱郁。”
事情议定后,由裴天祐这位本地人出面,再加上面相凶悍的朱珏为辅,临近镇、高桥镇两个重地很快就被攻克·前几日高桥镇內那一场,地上的血都没干呢。
而陶大顺抽调人手,將无主田地分给了流离失所的流民,软硬兼施之下,那些大户也只能默不作声。
而对於流民来说,这次施田的效果非常好。
有了田地,即使是賑济的粮食少了些,即使明日春耕的种子、农具还不知道在哪儿,
民眾也都將心放在了肚子里。
甚至有数百混入硕项湖的本地人都上岸来投,还给护卫军带来了不少关於残余倭寇的消息。
也不知道是谁放出的消息,民间的寺庙中,都已经有人为陈锐、陶大顺立象了。
邓宝很快离开了海州,部分船只留在海州,部分船只走近海去了胶州,自己率水师进入黑水洋,扬帆绕过登州,向朝鲜而去。
胶州,逢猛镇。
“景熙颇有手段。”徐渭笑著说:“实话实说,比宗安兄要强。”
陈锐不置可否,沈束在內政方面尽心竭力,但他用沈束,主要还是因为信任,当时实在是手头缺人。
陈锐也考虑过,如果顺利的话,再过些年,內情司会分化出一个机构,类似於后世的监察机构,由沈束来担任。
这个机构容易得罪人,放在封建时代,主事人往往会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不过沈束是陈锐的老师,不需要担心,正合適。
“当年就听说过陶大顺之名,没想到”今日赶到逢猛镇的凌云翼也喷喷称奇,“当年要不是有士子投书都察院,说不得比我还要早一科呢。”
陶大顺嘉靖二十二年就中举了,不过参加的是顺天府乡试,他祖籍是浙江,为了籍贯,北方士子鼓譟闹事,以至於陶大顺等人被革名。
不过歷史上,陶大顺回到了浙江,还是顺利的考中举人、进土。
陈锐开口將话题扯了回来,说:“我不喜卫所兵,主要是虽名为兵,却不堪战,更有甚至,视民眾为猪羊。”
“但舟山不行卫所制,胶州两卫转为农户,无需提防,也无需针对。”
徐渭补充道:“既为民,那就要一视同仁。”
凌云翼无奈的点点头,他此来也是为了田地。
高密县城位於百脉湖西南方向,而凌云翼设的內书房高密一支位於胶水、张奴水之间,此地土地相对来说肥沃,多有良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