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粮(1/2)
第211章 粮
留了一个班驻守,以防止出事,陈锐等人乘舟回了沈家门。
“这时候开始准备海贸,是不是早了些?”徐渭低声道:“此次富安镇缴获应该还能支撑一段时日。”
“不早了。”陈锐摇头道:“但並不是立即开始,这次只是探探路而已。”
对於南洋那边,特別是马六甲的局势,陈锐並不清楚,只能確定马六甲海峡肯定是控制在葡萄牙人手中的。
这十个番人,说白了就是投石问路,能有多少收穫那是小事,关键在於探明葡萄牙人的態度,才能决定之后的很多事。
“不过,若是能交易些鸟来,对山东战事是有利的。”徐渭隨口点评几句,又问道:“你那份单子上还索要各类种子?”
“嗯。”陈锐只应了声,没有解释。
陈锐不太確定能不能弄得来红薯、土豆、玉米等高產量作物,但如果能弄来,將对舟山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舟山將会一步步的壮大,限制的因素不会太多,关键在於两点,其一是水师的战斗力,这將直接决定舟山什么时候能够参与到海贸中,给舟山带来源源不断的財富。
总不能一直抄家抄家吧同时水师的强大意味著护卫军的手能伸到沿海的各地,不仅仅局限在淮东、山东,能远达天津、京畿,甚至是蓟门、辽东、朝鲜。
其二是粮食储备。
舟山的核心思维是聚眾,说白了就是將人口视为一切的基础。
人口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人口才能提供足够的兵源。
人口才能提供足够的货物。
而聚眾首先一点就是要有粮,那些能吃饱饭的人是不会来舟山的—而聚拢而来的那些人,舟山需要首先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可以肯定的是,將来聚拢而来的大量人口都是基层民眾,想將他们安定在舟山这个团体,那就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而所有的希望都是从吃饱开始的。
所以,那些高產量作物,是陈锐急需的。
红薯、土豆、玉米都是高產量作物,而且並不需要肥沃的土壤,特別是前两者。
其中陈锐最盼望的是红薯,平地山地都可种植,產量高的同时耐旱易活,一年可种植两次。
歷史上红薯是在万历年间引入中国的,时称“六益八利,功同五穀”。
后来大名鼎鼎的徐光启还曾经亲自试种,並写下《甘薯论》,称有十三胜。
一旦引进红薯,並且在舟山附近推广开,就能用儘量少的土地来养活更多的人,之后壮大势力再扩大范围。
一轮套著一轮,如同滚雪球一般。
陈锐曾经派人查探过,其实仅仅是舟山、定海、象山一带,就有大量的土地被閒置。
並不是这些土地种不出粮食,而是因为土地太过贫瘠,產量不高,农户种植后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到最后还得亏本。
但这些王地种红薯却是可以的,这意味著土地的利用率会大幅度上升。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而且浙江虽然富庶,但良田大都种植经济作物,產出粮米不算丰盈,引进红薯,意味著更多的良田会改种等作物。
这一切都会给舟山带来极大的好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粮食储备。
陈锐从去年就在为粮食发愁,手里只要有银子,就儘量腾出余財在各地购粮,为此也想过很多的法子,红薯、土豆只是其中的一项。
回了沈家门已经是黄昏时分了,陈锐去粮仓转了一圈,主管仓库的管事欧强是边军老卒,左腿受伤没有入军,做事精细的很。
舟山是海岛,粮仓的建筑和防湿需要格外注意,陈锐一般隔几天就会来转一遍。
“现在库藏还有多少?”
“四万五千多石。”
“留点神,这段时间时常风雨大作。”
“嗯,已经加固过了。”欧强一一拐的跟在陈锐身后,“现在是入不敷出,不过再过两个月,秋粮也上市了。”
陈锐摇摇头,“即使秋粮上市,只怕也很难大批购入,毕竟如今各地明军都有饥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