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不粘锅(1/2)
第184章 不粘锅
萧山县城外,陈锐与徐渭、万表、周君佑等人站在浙东运河码头处,见不远处的賑灾粥棚处人头耸动。
“万公有功。”陈锐笑了笑,“有此番大败,倭寇理应不敢再侵袭杭州。”
“但百姓未能倖存。”万表嘆息道:“钱塘县周边,仅老夫所见,数十人家田地被吞——.—”
周君佑笑道:“今岁加夏钱,秋粮也肯定要加,再加上追缴积年拖欠,待得秋后,必然流民四起!”
其实对於很多自耕农来说,加夏钱还能忍受,加秋粮还能维繫在破家的边缘,但若是追缴积年拖欠—--那只能沦为佃户甚至流民了。
苏松、两浙早从正统年间就开始拖欠了,之所以出现拖欠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税赋太重,明朝初年,苏松、浙西一代就课以重税,那时候有朱元璋、朱棣镇著呢,但从正统年间,东南官员渐渐在朝中有了不小的势力,情况发生了改变。
凭什么我们比其他人多缴税-—---这种想法渐渐占据了主流,从而导致东南纳税渐渐降低。
其二是因为土地兼併,大量的田地从黄册中消失,成为大户人家、官宦人家的隱田,从而导致了税粮的降低。
而如今追缴积年拖欠—.··难道那些大户肯出?
还不是让大量的自耕农甚至小地主来承当。
万表长吁短嘆,而陈锐在心里盘算,或许舟山能成为一道底线。
並不是因为破產的农户能奔赴舟山,而是陈锐试图引进推广开红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同时鼓励农户种植、甘蔗、桑树等经济作物,
舟山会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使得农户能维繫下去--但陈锐也想得到其中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农户就算拿到了钱,但粮价肯定会上涨,缴纳完税赋之后手里能留下的能买多少粮食,这是很难说的。
周君佑对这些不太关注,盯著萧山的方向,“怎么还没出来?”
“三渠公乃正德年间进士,资歷甚高,出京前为礼部侍郎。”徐渭很有信心的说:“如今主管两浙盐务,请调配海船护佑盐田,情理之中。”
更何况,丁湛还欠了舟山一个大人情呢,报功奏摺都送进南京了,据说科道言官、兵部都吵成一锅粥了。
一边是丁湛这位海道副使,一边是蔡克廉这位兵备道副使-—----倒是吴懋宣已经定了下来,升浙江指挥使。
不过因为陈锐斩杀刘恩至,而卢鏜又驻兵浙西,吴懋宣能有多少权柄实在不好说。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丁湛都没有理由拒绝。
聊了几句后,万表、周君佑各有事务,只留下陈锐与徐渭。
“你倒是会借势。”徐渭隨口说:“这是逼著丁孤山低头啊。”
“海门卫那些战船都是閒置,就该派上用场。”陈锐哼了声,“只可惜动手迟了。”
“也不好说,若非沈家门被袭,丁湛必然找个由头推却。”徐渭打量了陈锐两眼,“此事就此作罢?”
按理来说,虽然沈家门被袭,损失不小,但能有数十艘战船的弥补,而朝中又不可能与扬州那些盐商撕破脸,这样大事化小,是最好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