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剖析与新方向(1/2)
第445章 剖析与新方向
纵观国內院线行业,传统院线也好,数字院线也罢,围绕院线打造的配套產业,无非就几类。
常见的就是,提供演员的经纪公司、生產电影的影视公司、拍摄电影的影视园区、偏后期製作的製片公司或製片厂、发行电影的宣发公司、上映电影的影院公司、销售版权的版权运营公司。
这是影视行业的七大领域,也是国內目前一部电影从生產到销售的全產业链。
比起好莱坞那边的產业链还很薄弱,少了西方市场的各种周边產业和各类影视金融產业。
不过隨著国內的不断发展,在当下行业基本盘上扩大產业链的规模,指日可待。
只看眼下的七大领域,其中经纪公司和影视公司最是繁华,这两类企业相对来说容易发展,是为行业底层建筑:
而中层建筑的製片公司、版权运营公司,则在业內较少,比起底层建筑更难发展,前者需要技术与经验,后者需要广泛的人脉才能运营下去;
再看上层建筑的发行与上映,那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来的,该层面已经脱离了资本家钱多钱少的范畴,因为发行与院线牌照需官方审核,而且每年还有固定名额,一般人玩不转。
如果说以上六大领域,在资金充足、有文化背景、有实力运作的情况下,加上点运气,也许能打个通关的话,那最特殊的影视基地园区,就有点另类了。
影视基地园区的资金投入与运作上的复杂性,还有基本盘规模,可以说六大领域加起来也够不上影视基地园区这一產业的尾巴。
从这一情况与行业结构上来讲,影视基地这类產业是绝对的行业顶层,院线这重资產领域在它面前也不够看。
然而,业內却很少將这一產业跟影视行业掛鉤,谈起行业发展形势,几乎没有它的相关话题。
原因只有一个,全国范围內,唯一有盈利的影视基地,只有横店。
这般情形,足见这所谓行业顶层建筑的窘境,有多么的尷尬。
明明投入最大,数十亿不嫌少,数百亿不嫌多,却是看不到盈利的未来。
这也是国內大型影视城、大型影视基地很少的原因。
除了横店之外,当下称得上大型影视基地的產业,也就华影集团新建的首都飞鹏影视城。
除此两家外,国內再无第三家。
换而言之,整个影视行业目前真正意义上实现闭环的企业,就华影集团这家央企,和横店集团这家民企。
若是拿尽皆拥有闭环產业链的好莱坞八大来对比,华影和横店就相当於华国影视两大。
如此一比较,国內影视行业与好莱坞的差距,就很清晰明了了。
一国之行业,还比不了一个地方產业圈。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华逸尘表示,他安华要做国內第三。
暂且不说跟好莱坞八大比,好岁也能让国內行业更有经济活力,亦是让安华体系往產业闭环的大方向发展路线走一走,以此为目標前进。
大方向的事暂时不论,而可预见的行业情况,也是他要走这条路的一个重心之一。
“传统院线在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让行业有了中心点,让製片公司和导演们都明確了发行电影要去找电影厂要龙標,上映电影要去找国营院线拿许可。
行业结构得以清晰,不再是一头雾水,不再是到处奔忙找人多是一场空的局面。”
自安静中传来了声音,让眾人抬眉看了眼华逸尘。
他们隨后又低眉下去,一边翻阅文件,一边听华逸尘说话。
“按理来讲,院线是凌驾於製片公司和导演之上的,从行业结构就看得出,一部电影想要上映,院线说了算,始终占据主动权。
下位者有求於上位者,这样的情况是不太可能形成圈子的。
圈子是什么,牢固的利益网,才能叫做圈子。
而对於上位者来说,下位者想拋弃就拋弃,想放弃就放弃,谈不上牢固的利益网,又何谈所谓圈子。
放眼当下,这就不可能形成所谓京圈、上海圈等等等等,这不合行业发展逻辑。”
眾人色,不明白华逸尘到底要讲什么,但说的这些话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尤为深刻。
“所谓的圈子,对於圈內的人来说还不错,资源渠道在內部循环,隨便拍部电影出来也有好的宣发和好的排片。
然而,这样的封闭圈子,想要加入新鲜血液几乎不可能。
因为圈子的体量有上限,代表资源与利益有定数,新进一个人就註定要分同圈人的利益,那圈子內的老成员们肯定不同意。
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就靠那些老导演的作品,跟不上时代的作品,这也代表上层建筑的院线,它的发展上限同样就有了一个定数。
所以,传统院线註定被淘汰。
即便没有国家参与来推动数字影院的发展,数字影院也迟早有一天把传统影院给替换掉。
因为传统势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发展到一定体量就发展不起来了。
想要突破这个体量继续发展,上层建筑就要损失利益分享给圈內的人,但这不是资本能干的事,能干损己利人的事的人也不是资本了,更不会搞出来如京圈这样的圈子。”
眾人缓缓点头,虽不知华逸尘为何说这些,但这几番话也是让他们有所受益的。
“如今数字影院才刚刚开始搞大发展,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如果不考虑好未来的走向,那么数字电影行业的以后同样会走上传统电影行业的老路。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利益圈子,固步自封的让资源渠道在內部循环,对立於源源不断涌入行业的新人。
资源被一个个圈子垄断,新鲜血液无论怎么干,前路始终有一道道的南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