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杀青(2/2)
安茜看到剧组人员送来一堆鲜,不由对老师们提议道:“老师们,一起去送下吧。”
李子衡微笑点头,接过一捧后,和其余导演组的人隨安导一起前往片场。
作为一名影视摄影师,在香江混跡了那么多年,让他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进了一回周星驰的剧组。
在別的剧组,导演组的人干完活就走人,很难对一部作品產生怎样的沉浸式感觉。
毕竟在片场拍戏,场景和绿布等道具本就没有什么视觉效果,作为旁观者没谁会在片场就代入故事环境中去审视这部作品,往往都是在幕后做审查、调试工作的时候才会走进故事中。
周星驰的剧组,其中氛围就与眾不同。
在周星驰的带动下,他那个剧组现场的氛围,就仿佛是一个故事世界,剧组的人就像是故事世界中的角色,一举一动都让会让人代入故事中去观察事物。
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但走进他的剧组就仿佛走进了戏里,很神奇。
所有香江的导演所领导的剧组,只有周星驰能够做到这一点,人格魅力非常强大,引导著所有干活的人都能够体会一把什么叫“人生如戏”。
但现在要加一个人,那就是安导。
从在横店拍第一场乔振宇的戏开始,隱隱中就让跟戏无关的人去对故事做思考。
这样的感观就很奇妙,也说不清楚是从何而来。
然后把安导跟周星驰做对比一看,就能察觉到两个人的共同点。
虽然两个导演走的路线截然不同,但构造出来的文学世界都具备一个特性,那就是把最深次的东西压住不释放,让人有所察觉得到但又没人弄得清楚。
就如同《大话西游》,只看表面以为就是爱情故事,到最后紫霞仙子说至尊宝像一条狗,直接点明了这部电影压根讲的就不是爱情,映射的东西层次很深。
但这个很深的东西,周星驰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提,从来都不解释。
反观安导的《大唐仙侠传》,和周星驰的创作特性一样。
剧中九个角色的剧情不搭嘎,互相之间没有连接,就跟单元剧似的,不像连续剧。
若要把单元剧搞成连续剧,就要用“一条链”把剧情给串起来。
只要懂剧本或懂镜头的专业人土,看过《大唐仙侠传》后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和思考,去找这条链。
然而,谁特么能看透这个故事人文环境的底层逻辑是“龙生九子”?
谁特么能分析出“龙生九子”映射的是整个社会?
谁特么又能透析出故事是“龙生九子”代表的是社会底层发出的吶喊,得到上位者的呼应的这么一个艺术框架结构?
安导如果不说,他们导演组的人估计一辈子都看不透。
但就算安导不说,他们也有会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去寻找刚说的那“一条链”,去挖掘这个故事的底层內涵。
就是这样的一个感观,才让他们在剧组拍摄过程中就愈发沉浸在故事中,得到了跟在周星驰剧组中一样的感受。
这样的艺术思想下缔造出来的作品,就像周星驰的作品一样会造成两个结果。
喜欢的,会將作品奉为神作。
不喜欢的,会对周星驰之以鼻,说作品是垃圾。
而在他眼里,安导又比周星驰聪明一点,那就是作品的商业化同样突出。
即便看不懂这部剧作品的终极內涵,光看大费下的特效、法术、场景,以及男主最后封天的爆点,也可以看得很爽。
这也是资本实力和资源渠道差异下的区別,毕竟不是哪个导演都能拿出占比颇重的资金去投入特效设计,也不是哪个导演认识龙瀚海这位资本,让其公司拥有的国內顶尖特效团队腾出空间来全心为其服务。
总而言之,在他的心里,安导的导演潜力非常巨大,不仅拥有像周星驰那样很是独特艺术风格的思维与思想,把作品播出来就能知道导演是谁;
在青葱岁月和安华的商业版图加持下,还拥有少有导演能触及到那个层面的商业思维,给作品注入艺术性之后再在表层附加一层照顾到观眾市场的商业化元素。
这样的情况下就能预见一个结果,那就是看得懂作品的人会將之奉为神作,而即便看不懂,也会视之为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创作方式就非常完美。
“二位老师,辛苦辛苦。”安茜拿著递给吕中、刘松仁。
“朋友们,辛苦了。”华逸尘把递给乔振宇、杨蜜等人。
周晓文等导演组的人,也各自把递给其余演员。
“谢谢导演,谢谢製片,谢谢各位导演组的老师们。”眾人笑著回应。
华逸尘大手一挥,朗声说道:“明天再收拾,全体都有,回酒店参加杀青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