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剧的全貌拉开了序幕(2/2)
当佟丽雅终於彻底理解自己角色內涵的那一刻,心里头的情绪难以言明、五味杂陈,
只暗自说了一句:“安导大才,这创作功底太深厚了,直击灵魂。”
杨蜜她对林月如的人设与內涵,也有一番更深入的了解。
嘲风象徵吉祥如意、人人平等。
林月如虽家世显赫,却因被外界质疑靠家世而內心渴望证明自己。
她的高调和娇蛮是对外界质疑的反抗,行侠仗义是为了撕下“靠家世”的標籤。
在现实社会中,出身和资源的差异常常导致人们受到不同的评价和对待。
有些人即便自身努力,也可能被他人忽视,只看到其背后的家世或资源。
安导对林月如的设计,表达的是不应仅凭出身去评判一个人,每个人的努力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应该被平等看待。
而林月如最终醒悟过来,不再高调,不再刻意强求得到別人的认可。
安导在这里的表达是,人不要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即可。
这让杨蜜不禁联想起安导本人,安导创作的《重见天日》那么火了,观眾市场却很少提及安导的名讳。
安导好像也不在乎这些东西,仿佛就跟她设计的林月如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一样,不刻意追求任何名利,只管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就好了。
杨蜜领会到了这里,不由暗自感嘆:“怪不得这么年轻就这么厉害了,这心境有点强。”
霍建华他的心中,对安导也是方分感佩的。
他的刘景代表猩狂,象徵著正义与公正。
人物进京赶考多次落榜却仍坚持,並非为了中榜,而是以身试毒,渴望看到社会规则的完善。
起初他只以为是在映射应试教育,这两天通过安导与吕中老师交流的见闻,方知自己看浅了。
正如现实社会中的各个行业和各个圈子,底层老百姓为了生存,哪一个不是在以身试毒?
进入职场的人,纯纯粹粹的心会被职场潜规则吞噬,但为了生存就算痛恨又不能离去,只能在这个“毒圈”中被消磨和適应。
外出打工的人,进入某个工友圈,也是一个江湖,也有自己的“毒圈”,为了生存也只能以身试毒,或化为“毒”的一份子,或忍耐下去。
他的刘景,以身试毒的目的是想亲言看看“毒圈”是否消散,社会规则是否完善。
而当今社会和刘景有共同窘境的人,在“毒圈”生存的同时又何尝不渴望“毒圈”消散,能得到真正的公平与公正的待遇呢?
在刘景的剧情中,那个搞潜规则的官员死了,被刘景救下的一只妖杀了。
这代表刘景本善,连妖怪也会去救。
但在霍建华现如今的理解中,这只妖也代表刘景的负面,或者说是心魔。
恰如当今社会被潜规则压迫的人一样,被压迫到了情绪底线,或多或少都会有把压迫者一刀砍死的幻想。
刘景的那只把官员杀死的妖,就是映射现实此类人的一种情绪释放,一种精神层面的幻想。
妖杀人,妖偿命。
刘景这个“本我”不可能杀人,因为杀人犯法,现实中没几个人会这么衝动。
这个人物的剧情设计得非常现实,映射的是社会中大部分都会忍耐下去的同类个体。
但最终,刘景飘然离去,放弃了自己所追寻的生存环境,离开了侵蚀了他几年的“毒圈”。
如此剧情,若放在別的影视剧,定会安排刘景把这个“毒圈”搞散、销毁,变成一道正道的光。
然而安导没有这样安排,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潜规则,就会有“毒圈”。
除非把世界毁灭,不然“毒圈”永生不息,这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存在的一种形態。
面对这种“永生”的形態,安导很理性的安排刘景离去,让刘景表现得很是洒脱和飘然。
而刘景一路跟著李逍遥和赵灵儿等人闯荡天下,靠著知识去茶楼说书谋生,或是帮助李逍遥和赵灵儿解决困难,一路上自由又快乐,轻鬆又愉悦。
能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时候,这又何尝不是自我公平和公正的一种暗情绪的疏导?
安导的设计无非是在表达,公平和公正是自己找的,不要奢求社会或別人来给你。
目光看淡点,心胸宽广点,条条大路通罗马,尝试换一种生存方式试试,或许会別有一番风光。
霍建华真的是嘆服,能够设计出这样的人物內涵,不仅需要才华,还需要对人对事乃至社会,拥有十分豁达的心境与体悟。
安导明明才21岁,这修养和阅歷怎么就这么深厚呢?
霍建华想不明白,但不妨碍他对安导的艺术境界有很高的敬意。
再加上安导平常为人的讽爽,和宋朝爱喝酒、很豪迈的大才女李清照有点相似,这让他不禁暗自感嘆一声:“李清照怕是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