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安导的小课堂(一)(1/2)
第344章 安导的小课堂(一)
事实证明,剧组一旦缺失了主心骨般的导演,诸多问题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这些问题並非出在各部门的日常运转上,毕竟剧组在长期磨合下,运作流程早已驾轻就熟。
真正棘手的,是镜头效果以及画面呈现细节上的差別。
周晓文与安茜在项目统筹阶段,虽说针对剧集理念进行了多番深入交流:
然而,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思想体系,无论沟通多么充分,也难以达成百分百的契合。
安茜对於作品的构想如何,旁人难以精准把握。
即便是与安茜有著长久沟通的周晓文,在理解安茜具体想要的效果时,也只是尝试性的去剖析。
周晓文尚且如此,更遑论几位演员了。
乔振宇和佟丽雅还算好,在各自的出场戏份中,得到过安茜的悉心指点,对角色有了较为清晰的表达方向。
而同样躺在酒店房间里休整的杨蜜,身旁的人物剧本已被她翻阅了好多遍,
纸张都微微捲起了边角,却也对人物的內核难以挖掘透彻。
她心里清楚,若想真正理解角色,去请教安导是最佳途径,但想起安导同样需要充足的休息,就打消了去请教的念头。
另一边,在剧组拍戏的霍建华是焦头烂额的。
每当周晓文喊停,拋出那句“再调整一下状態”时,他都感觉仿佛置身於迷惘之中,完全摸不著头脑。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究竟是表情不到位,动作太生硬,还是台词的情感拿捏有误,周晓文並未给出明確说明。
这使得霍建华在表演时战战兢兢,许多戏份都不知该如何推进。
明明有剧本,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在未知中摸索。
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欠缺,导致表演风格与角色方向有所偏离创作弧光。
与此同时,以周晓文为首的导演组,由於未能完美领会安茜的创作理念,拍摄出来的镜头风格与安茜之前所拍的画面相比,一看就有明显差別:
前半段画面犹如细腻的工笔画,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
而后半段却像是粗糙的简笔画,失了神韵与质感。
如此这般,影视画面风格的断层与偏差,让整个作品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下,眾人无奈,只得打扰正在休养的安导以取经。
这天下午,剧组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工作。
隨后,导演组的成员们,几位饰演重要角色的演员们,一同齐聚安茜的房间。
空间里瀰漫些许药味,是安茜腰部贴的膏药散发出来的。
她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得知眾人的来意后,稍作思虑一会就知道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和情绪表达方面,和我们的运镜、场景结合起来的构图氛围,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周晓文作为副导演听从安茜调度那么些天,加上筹备阶段跟安茜的长期交流与沟通,以为对这部剧很了解了。
然而当他在安茜休息期间,执掌镜头多天,能够感受到安茜指出的这个问题,但是竟却不知具体不对的地方在哪里。
这无不说明,安茜在这部剧上注入的艺术思想或许很深,即便天天跟在她旁边看镜头也难以理解到位。
“就拿霍建华你的刘景来说,你觉得你这个角色的內心需求是什么?”
安茜看向霍建华,发出一问。
眾人也齐齐看向他,想看他这个演员是如何理解自己角色的。
霍建华估计是自己还不红,以往演的角色也都是配角,没经歷过这样仿佛是主创团队开办剧本研討会的场面。
忽然面对安导的发问,让他隱隱有点尷尬。
但这样的局面也难得,跟一群专业者探討艺术,总会有所进步,也不失为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刘景—”
霍建华沉吟,目露思索。
人物剧本上没有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介绍,开头就是走剧情。
但从台词之中,又能得到一二线索。
刘景一出场,就是进京赶考的故事线,而且在给李逍遥自我介绍的时候,表明是第四次进京赶考。
这说明,刘景之前失败过三次。
那面对安导的问题:这个角色的內心需求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