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李善长挺能活啊(2/2)
他不敢不同意。
身为开国功臣之首,他自然是土地兼併的最大获利者,心中很反感这所谓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两种国策,甚至他能清晰的看出来,当今明朝若是使用这两策的话,必然以失败收场。
可他不能说出来。
甚至不能说其中利害。
陛下震怒是一方面,可能迁怒於他。
更重要的,古往今来很多王朝都想过压制土地兼併,甚至付出过行动,而往往最先持有反对意见的,也是最先被清理的,他可不想做出头之人。
思索再三,李善长頷首,露出讚嘆之色:“此两策,足以奠定我大明基业,真乃神策。”
“哈哈哈,好!百室,你真的和咱想到一块去了,咱准备明日就在朝会上,宣布这两策!”
“和咱好好聊聊,商定一下其中细节。”朱元璋表现的喜出望外,声音格外洪亮,更是伸手揽住李善长的肩膀,这样和善的举动让李善长受宠若惊,他很配合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薛祥来了。
薛祥,字彦祥,凤阳府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因办事勤勉、精通工程营造,逐渐受到重用;洪武十四年升任工部尚书,洪武十五年继续担任此职。
“工部尚书薛祥,请见陛下。”
乾清宫外,薛祥到了,而那镇守宫门的侍卫却看了他一眼,冷冰冰的道:“陛下正在与韩国公商议国事,在外候著吧。”
薛祥点了点头,这种情况是常態,他也没有想多,就在宫门外等著,可等了片刻,听著宫內的声音,脸色顿了又顿。
“哈哈,百室,你这条方法不错,咱用了此法,必然能狠狠地打击土地兼併,让勛贵们无法侵吞百姓田地。”
“陛下谬讚了,我觉得这一条鞭法比摊丁入亩更合適些,不过缺少很多细节,若是重新修订,则足以能大幅度的压制土地兼併。”
“百室真不愧是咱的萧何!”
“放心,咱虽然决定打击土地兼併,可百室你给咱提出了这么多意见,咱是不会对你动手的。”
“谢陛下!”
“.......”
乾清宫內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传来,声音很响亮,薛祥目光闪了闪,这么久的时间他已经渐渐听清楚了韩国公和陛下到底是在商量什么事情了,这让他不禁一惊。
土地兼併!
陛下这是准备对勛贵和大族们动手么?
怎么听起来,像是韩国公提出的这两条国策啊?
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到底是什么国策?
听了良久,薛祥若有所思的微眯双眼。
半晌过后,隨著乾清宫內的商討之声渐渐落下,韩国公李善长缓步走了出来,很快就见到了候在宫门外的薛祥,笑著道:“薛尚书。”
“韩国公。”薛祥行礼,面带微笑。
李善长微微頷首,却也没想太多,只是离开时摇头,这些开国勛贵的好日子,要到头了啊。
薛祥也是淮西勛贵中的一员,不过是文官出身,这些年来自然也没少干土地兼併的勾当,李善长见到薛祥后,心中不知道为何生出一种很特殊的感觉。
你们土地兼併会被打击,可我不会。
尊上,可是很关照我的。
李善长离开后,薛祥进入到乾清宫內,与朱元璋商议黄河水患沿岸地区賑灾的问题,两人倒是没有谈论其他的,等到薛祥走后,朱元璋越发觉得四辅官制度太多余了,更是不足。
这时,太子朱標在旁询问道:“父皇,韩国公年岁大了,这样对他不太好吧?”
朱標心中有些不忍。
他岂能看不出来,父皇朱元璋的手段。
先让李善长入宫,商谈打击土地兼併之事,再让工部尚书薛祥过来,商谈黄河水患賑灾之事,那么薛祥在外等待的这段时间里,肯定会听到父皇和韩国公的谈话声音,也將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打击土地兼併是韩国公提出来的。
韩国公李善长將会被群体围攻之。
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往往改革重大事情,势必需要有所牺牲的,譬如秦商鞅、楚吴起、汉主父偃等等。
朱元璋看了朱標一眼,道:“標儿,你不觉得这李善长,太能活了么?”
“不过,咱针对李善长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文官力量太雄厚並非好事,咱倒是不担心你,可后世子孙呢,恐怕未来朝堂政事,会由文官主导啊...甚至会出现皇帝听文官话这种事情的发生。”
“武將力量倒是不用担心,三代之后將会弱於文官,科举三年一次,可隨著周围异族扫荡平定,武將力量会渐渐弱於文官,甚至消失殆尽,咱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文人!”
“能多杀一些,就杀一些吧。”
............
阳光刺破朦朧的天,南京贡院考场,第二日的科考已经开始了,考官们已经陆陆续续的將第一日的考题全部收了起来,准备封存。
有考生感到不满,认为为何以往都是每场三日时间,考一道题目,可这一次確实每场三日时间,每日考一道题目,而且题目还这么刁钻?
可没有人敢发出埋怨声,因为这新制度很有可能是陛下制定的,毕竟上一次科举是九年前,九年时间或许是陛下想到了新的科举制度和方法,才重新举办的。
第二日的考卷,分发到考生们手中,考生们伏案注视著考纸上的问题。
[题二:宰相制度严重分割天子权力,歷朝歷代宰相专权时有发生,请根据例一、例二,提出第三种更加完美的制度。]
[例一]:內阁制度。
[例二]:军机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