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大年初二,有人敲响登闻鼓(2/2)
往年到了这个时候,何娘子已经能看见,长兄和妹妹站在村口的身影了。
今年村口空落落的,不仅如此,在这要吃晚饭的时间,住在山脚下的村户没有一家有炊烟升起村户,也没有一盏油灯亮起,整个村子静悄悄的,何娘子一行赶著驴车经过,竟然连个狗叫声都没有。
何娘子和她的夫君都感觉出了不对劲,
穿过村子,还要再往山中行一段路,才是何娘子娘家的位置。
山中的猎户不会住的太远,远远的何娘子就发现,她家附近的前面几家的邻居房子,都被烧的焦黑倒塌。
“快一点,郎君你再赶得快一点!”何娘子只觉手间发凉,心里慌的不行,只能不停的催促夫君不停的加快速度。
即便何娘子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看见娘家,同样烧焦倒塌的房子,何娘子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娘子你带著孩子在车上等著,我去看看怎么回事,我不喊你你就不要下来。”
何娘子的夫君,跳下了驴车,抽出车上用於防身的柴刀。
他在残破的房子附近並没有发现任何户体,直到他想回驴车的时候,在何家房子前面不远处,
发现了一大片明显与其他地面顏色不同的土地,上面还有一些被翻出来的枯草根。
何娘子的夫君壮著胆子,拿著柴刀小心的挖了起来。
何娘子就看他夫君一直在地上挖土,就在何娘子等的耐不住性子,想下车去看看情况的时候。
何娘子的夫君沉著脸回来了。
何娘子的夫君也不说话,扬起鞭子就往回赶。
“郎君那坑里·····.”
何娘子心里已经有了猜测,在问出这句话的同时,眼泪早早就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
何娘子的夫君只回头看了一眼两个孩子,低声道:“娘子別再问了,我们这就去京兆府。”
此时的京兆府府尹,已经被李世民换成了李袭誉。
李袭誉祖籍陇西狄道,五世祖迁居金州安康,属陇西李氏分支,名门之后。
其兄李袭志为隋唐名將,官至桂州都督、上柱国。
李袭誉隋末任冠军府司兵,后归顺大唐。
为人清正廉洁,以俸禄资助宗亲,生活俭朴,余资用於著书,著有五经妙言、江东记、忠孝图。
他教育子孙耕田、养蚕、读书三事立身,强调自给自足,重视知识传承。
像李袭誉这样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脾气又臭又硬,且不畏强权,李世民就是看中了李袭誉这点。
就在李袭誉准备下职时,突然听下面人传报,有人在长安城外敲响了登闻鼓。
所谓登闻鼓,就是百姓在遇重大冤屈,或地方官员不受理案件时,可到长安城击鼓直接向中央申诉,甚至可以直达御前。
若百姓申诉不实,击鼓者的百姓还会受杖刑。
何家娘子一行人赶回长安城时,城门已经紧闭,何娘子的夫君见城门已关,二话没说跳下马车,拿起了鼓槌就敲起了登闻鼓。
登闻鼓就设立在长安宫城外最显要位置。
鼓身以硬木为框,蒙牛皮或犀皮,高约两米,用的特製鼓槌敲击。
身为京兆府尹的李袭誉接到通知,立刻就重视了起来,叫人將击鼓人带来,他要亲自审理此案。
有人敲登闻鼓,身为京兆府尹对李袭誉问审后,还需御史台或大理寺官员覆核,无异议后,会將案件的来龙去脉,与审理处理结果一同呈报御前,由皇帝李世民会亲自过问后,才能正式结案。
何娘子的夫君,让何娘子看著孩子与驴车,怕何娘子害怕,他作为第一见证人,独自一人跟著官兵进了京兆府衙门。
李袭誉高坐堂前,厉声问道:“堂下何人,有何冤情,你可知敲登闻鼓有何后果?”
何娘子的夫君忙跪在地上,“小人名叫赵二,家住万年县,今日本来是陪娘子回丈人家,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