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李世民「报仇」李靖致仕(2/2)
侯君集也没觉得李靖说的哪里不对,这三国演义將兵法与故事融合在一起,实在是精彩又引人入胜,其中暗藏的兵法,他一下就能理解。
侯君集也认为写书的人,水平要高过李靖,而且这人还不像李靖一般藏私,有所保留,是想让別人看懂。
李世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他用袖子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
李世民一指坐在李靖对面,看起来颇为尷尬的李泰。
“卫国公,这位就是写出这三国演义的兵法大家,就是你要找的前辈,朕的嫡子魏王李泰!”
李靖早就忘了当年说过的话了,他也没想到李世民能耿耿於怀这么多年。
此时的李靖已经六十有四,依然仪表魁伟,虽年老但威仪不减,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英武之气。
李靖看向李泰,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与震惊。
李泰笑容温和的对著李靖拱了拱手。
李靖万万没想到,能写出三国演义的神人,竟然会是魏王李泰,他面露窘態的喝了口酒,没有在过多言语。
倒不是李靖因为李泰年幼,就再次轻视他,而是因为李泰的皇子身份,与李靖他现在的特殊地位,李靖不敢也不能与李泰有过多的牵扯。
李世民很满意李靖此番回朝的態度,恭顺谦卑,与上一次灭东突厥,有著天壤之別。
侯君集见魏王李泰,如今在皇帝面前这般得脸、得势,心下更是不安。
且满朝文武竟然无一人有异议,甚至都融入了其中,这就说明群臣,早已接受並习惯了魏王代替太子这件事。
李承乾现在的处境,远比侯君集此时预想的还要糟糕。
待御宴快结束时,李靖突然撑著案子起身,艰难单膝下跪道,“陛下臣本武夫,蒙陛下不弃,
委以兵事,今四夷既平,臣年迈体衰,每至阴雨,足疾发作,恐难再效犬马之劳,伏乞骸骨,归老田园!”
李世民忙起身,走上前亲自扶李靖,“卫国公,你乃我大唐国之柱石,岂可轻言退隱?朕还需要卫国公你参谋军事。”
李靖並未起身,用来表明他並非是作秀,“陛下,臣非惜身,实在是怕误了军国大事。
昔廉颇老矣尚能饭,然终不敌岁月,臣若恋栈,恐损陛下知人之明!”
李世民嘆了口气,面露无奈,“卫国公执意如此,朕岂能强人所难?
然满朝文武,能如卫国公这般知进退者,百无一人!”
李世民当即面向文武百官面,大声道:“朕特准卫国公李靖致仕,俸禄如旧,赐良马百匹,帛千段。
卫国公功成身退,且不恋权位,真乃一代楷模,诸卿当效其风骨啊。
卫国公朕许你致仕,但你每三两日,必须至门下省、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你万万不能再推辞,
除此之外你还有何诉求,尽可与朕说来!”
李靖见状也不再推脱,在李世民的帮扶下起身,“臣个人再无所求,就是臣退下后,跟隨臣多年的那些军士,年老伤残者眾多,还请陛下好好安置,让他们可以安享余生。”
一般重伤的士兵都就地落户,安置在战地州县,如这次吐谷浑战役,伤残到无法行动的士兵,
多落户凉州,享免税田亩。
其余老兵、残疾退役的兵土,退役后继续发放三到六个月军餉,允许子侄顶替入伍。
即便大唐给予这些扶持,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兵,尤其是到他们老年时,连日常的温饱都无法保证。
李世民面露难色,久久不语,他也是马上打天下的皇帝,倒不是李世民不愿意善待残兵老兵。
而是大唐现在的国力,根本无法做到,让数千人的退伍残兵能安享晚年。
就在李世民不知该如何作答时,李泰站起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