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迎娶(1/2)
第114章 迎娶
齐国太子迎娶滎阳郑氏女为妾的这一日,鄴城內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这是高洋早就安排好的,儘管只是纳妾,但太子作为未来的国主,他的结婚仪式必须宏大热烈,且滎阳郑氏乃中原名门,这场婚事办得极为隆重,引得全城百姓爭相围观。
高欢发跡的基础是六镇兵民,“神武因之,以成大业”,但除此以外,中原大族尤其是河北的大族支持也很重要,高欢建义的信都周边就布列著许多名门望族,正是依靠他们的鼎力支持,才成为了新的霸主。
因此,对於惯用姻亲关係笼络各方势力的高氏来说,汉族高门必然是重要的通婚对象,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旧魏时期的外戚家族,比如高淹的冯王妃出身的长乐冯氏,以及高湛的胡王妃出身的安定胡氏:
第二则是世家大族,赵郡李氏,滎阳郑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
滎阳郑氏是个文武兼备的汉族豪门,被孝文帝列为可以与宗室经常通婚的“四姓”之一,是河南的首望。
而通过郑氏的关係,可以一併打通陇西李氏、范阳卢氏、河东裴氏和京兆韦氏的关係,这些都是与滎阳郑氏通婚数十年之久的老中原正汉旗,虽然损不能一起损,但荣可以一起荣,颇有些薛土贾史的意思。
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联姻是一种荣耀,颇有一种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意味,
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种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著“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与低门小户通婚的传统,將高贵和优雅保持住。
不过在这个战乱的年代,连皇族都可以是冒认的,这些世族当然也可以放开条件,事实上就有一些大族为了钱財和权势放开了大腿,滎阳郑氏已经有这个趋势十几年了。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世家大族並不掌握政权,在没有政治主动权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排除外来因素的骚扰,不能反抗就只能享受。
今日无力张开腿,將来有势把命,也许因祸得福,未来以外戚身份朝权在握也尚末可知。
因此至尊要为太子纳郑氏女为妾,他们不敢拒绝、也不想拒绝,其婚礼的规格也十分隆重,几乎要达到太子纳娶正妃之礼的標准,只是免去告庙、册妃、会群臣等比较重要的仪式,也没有占下黄道吉日与祭告天地的流程。
高殷纳妾一共有六个步骤,第一为“纳采”。
早些日子,高洋已经派遣使者送求婚礼,当然这早就有所暗示,郑氏也已经选定合適的女郎,使者带上礼物与詔书去往郑宅,郑雏与族长郑述祖就在大门外迎接天使,双方开始走流程。
“问名”,既是通过女方的名字和生日来占下八字凶吉,聪明的古人早就掌握了一套怎么都能解释得通的下法,因此这一步也非常顺利,高殷得到了他在这个时代第一个合法的女性伴侣的名字,郑春华。
同时根据《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在这个流程送上势见的礼物,往往就是大雁。
大雁是候鸟,隨季节变化迁徙,南飞北归,顺应阴阳之道,象徵著婚姻中的阴阳和谐,而且一旦配偶成对便会从一而终,比喻新婚夫妇白头偕老。
这之后是“纳吉”,轮到高殷问名、合八字后將吉兆通知郑氏,“纳徵”,尚书令杨倍將东宫的聘礼与聘书送往郑氏。
到这一步,婚约已经完全成立,如果郑氏悔婚,哪怕高氏灭了他们一族都不会落人口实。
接著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派太常宗正卿为使者选定结婚佳期,最后等到今日,太子亲自上门迎娶,太尉尉粲为使者,在郑宅完成仪式,就將郑春华带回东宫。
鄴都上下早已知道这个消息,拥挤在街道上,瞻仰太子的风采。
清晨,东宫门前便已掛满了红绸彩缎,宫人忙碌地布置著灯与锦帐,连街道两旁的树木也被繫上了五彩丝带。
前些日子的武会,太子都坐在高台上,少时才下来,为了防止行刺也都被眾兵护卫著,基本看不到,但今日就可以观瞻。
隨著吉时临近,太子的仪仗队缓缓从宫门出发,金戈铁马,旌旗招展,前有鼓乐开道,后有侍卫簇拥,气势恢宏。
今天的高殷身著袞冕,下垂白珠九,玄色上衣色下裳,乘坐的金络车以赤色为底,黄金装饰车末端,黄色车厢画鹿头龙纹鸟兽,朱红色顶盖加上黄色裹子,左边竖立九旗,右边竖立长戟,四匹赤色骏马开道,马首插雉尾与鏤金马饰,聘礼用玄束、玉以掛,这些都是纳娶妃子时的规格。
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孩童们著脚尖,妇女们掩面低语,男子们则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商贩们趁机兜售著小食和玩意儿,叫卖声与鼓乐声交织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