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修书(1/2)
第111章 修书
韩凤面无表情,他没想到自己的失望会来得这么快。
高殷说让他当个都督,他还以为是帐內都督,统领主师左右军士、专门看护帅帐大营,类似后世的警卫长,可以说一跃而居高位。
结果只是普通的都督,本来在魏末,將军號都泛滥了,何况是都督,不过要是带的兵马多也行吧,怎么说也是一军之主。
他毕竟是韩贤的孙子,太子总不能真让他做个百人队主。
现在在他眼前的是两百名汉人,是高殷特意为他挑选的勇土,说是各个以一当百,不过看他们淳朴的脸,以及拿兵器像是拿农具的握法,怎么想都应该是农夫出身。
狗日的,他最討厌的就是汉人!
“好了,咱们也该去做点自己的事情了。”
高殷让高孝瑾带著武將们去召集士兵,他先去和文臣商量一些事情。
等眾人入座,高殷便说道:“我从至尊那討到了订製齐律的差事,不过千秋功业,不急一时,总不能为了邀功走魏律的老路。”
文士们心里觉得奇怪,这齐律可是大齐朝堂的国政,严格来说他们只是大都督府的府臣,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论齐律?
太子应该去朝中招募人手完成这件事,难道太子要把事情挪到府中来么?
顿时就有人起身劝諫,朱才说这是国家事务,朝中官员对这些法条更为熟知,不该由大都督府来进行。
高殷笑道:“我知道的,我和长史会参与编撰,也会从眾位里选拔合適的人选参与,
但主要还是和朝臣商议,朱待詔可安心。”
这些文士在大都督府中负责各类文书工作,这样的臣子在府中约有一百五十,其中一部分被选入了文林馆,高殷称为待詔,在座的文士则都在馆中,顏之推等还担当著职务,
让他们颇感荣耀。
有人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等级,要让他们保持著阶级意识,互相攀比,才会更加依赖整个体制,於体制上层就更有利。
“律法是国家事,我们文林馆,也会有自己的事情。”
高殷轻咳,隨后道:“首先是类书。”
“曹魏之时,文帝使诸儒撰集经传,隨类相丛,然早已散佚,难以窥全貌。我欲编撰新类书供至尊御览,令世人知我北国章华。”
类书简单来说就是文史资料的资料库,总结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隨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於寻检、徵引的一种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就是曹不时期编撰的《皇览》,《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以及传说中的《永乐大典》也都属於类书,许多流失的古籍也都是通过类书的收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因此编撰类书的工作可以说是文林馆的天职。
这跟魏收所撰的《魏书》是不同的,《魏书》《北齐书》这些都是官方正史,主要记录帝王后妃將相们的功业生平,汉唐宋明这类较稳定的时期可能还会有《食货志》这样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记载,但要是汉末三国、两普南北朝这样的战乱年代,那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因此类书便能有效补充正史的不足,例如想知道这个时代人们吃穿用度、有哪些逸事和风俗,就能在类书中找到对应的记载,后世对於这个时代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来源於这类书籍。
歷史上的文林馆也同样是这种工作,顏之推等人在萧衍命令华林园学士编纂的《华林遍略》基础上补收北朝的文史,修成《修文殿御览》,也在宋朝成为了李防等人的蓝本,
编撰出了《太平御览》。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事务繁杂而又颇为荣耀的工作,文林馆的眾人都很愿意。
高殷自然是知道哪些人更適合的,这项工作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南方书籍既由顏之推为领修,北方书籍则在朝中,从魏收、邢邵里选一个作为“一作”,馆中的领修人则选择了魏长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