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邓艾(2/2)
贺拔仁的发言得到了许多武官的支持,南方水土与北方不同,光是雨水就比北方多许多,习惯了乾燥气候的北人不习惯,因此他们极为抗拒前往南方作战。
与周国交锋,他们同样牴触,现在普阳的上层已经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了半辈子天下,正是享受的时候,再丟下酒杯和美人,拿起武器和周国作战,
他们心里还真不乐意。
可朱浑道元心里也觉得贺拔仁的想法没错,按理来说该表態支持的,可他与儿子天和都被天保帝纳入了辅佐高殷的班子,这是天保帝私下给过的暗示。
段氏姑且不谈,解律氏太过张扬,贺拔氏与尔朱氏的力量也令人担忧,这些都是天保帝要剷除的对象,而解决他们后,也不会说杀死全部鲜卑勛贵,总要有一些人留下来,就是他们可朱浑了。
所以可朱浑道元不想在明面上拂了天子的面子,那就要等天子发表意见,自已才能附和,所以对贺拔仁的问题含糊其辞:“两国毕竟良交,不可骤拒,先看是否对我国有利。”
中肯的废话。
贺拔仁和高湛都在心中吐槽了同样的话,高洋转头看向高殷:“你有什么想法??”
高洋其实也倾向於贺拔仁的说法,之前建康一败损失太过惨重,他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而今再没有队伍去帮助王琳。
只是今天要给高殷表现的机会,不然高洋就会直接採纳贺拔仁的意见。
“臣恰好有一策。”
高湛眼皮狂跳,太子说是恰好,从一旁近侍的怀里取出一份奏章,明显是早有准备。
“臣与前临漳令议过了,可仿魏时名將邓艾在江淮屯田。”
曹魏正始元年,魏廷打算在扬州、豫州开荒垦田积蓄粮谷,让邓艾到寿春一带做实地调查。
“当时曹魏三方平定,主要战事聚集於淮南,每次魏军出征,负责战斗的士兵只有一半,转运军粮的士兵占另一半,功费达到巨亿。因此邓艾令四万人且田且守,並多挖河渠增加灌溉,开通漕运,出去开支成本,每年可获五百万斛作为军费。”
这个数据,让贺拔仁等人吃了一惊。即便汉末与现在的衡量单位已经改变许多,但也不会掉得太多,曹魏可以得五百万斛,他们齐国得两百万石並不过分前提是邓艾没吹牛,还有他们屯田的力度与曹魏相同。
打仗,本质上打的就是钱粮,周国一开始弱小,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口少,所以能够生產的钱粮也就少。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邓艾在《济河论》中的策略,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產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军屯既起,就能吸揽南方流民,重新组建军队,为了保护国家的粮食,他们也会拼尽全力与来犯之敌作战,国家军资粮食又有了储备,淮南將成为我国稳定的產量地,为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食。”
高殷在奏章中,选择了石鱉、督亢陂等地作为屯由区,同时在河內一带也设置怀义等屯由区。
当初邓艾就利用天然地形沿线筑堰,从盱眙山区引水至老子山下,与破釜涧湖水匯合,又经富陵河与富陵湖相通,形成了一个六十公里的白水塘大水库,又在四周挖掘了三百里的水渠,灌溉开垦出万顷农田,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出现了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繁荣富庶景象。
而邓艾又在白水塘东侧两公里兴起一座土城,就是如今的石鱉。
此后东晋、南齐都在平阳石鱉修建军屯水库,田稻丰饶,哪怕是歷史上仅仅掌权四个月的原主,听从尚书左丞苏珍芝的建议修治屯由,一年也能收穫稻米近百万石,供应北方边境的粮食也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