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晋世家:三家分晋(1/1)
话说在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那可是相当有话语权,把持著晋国的军政大权,国君反倒成了摆设。这六卿之间呢,也不是一团和气,为了爭夺权力和利益,那是明爭暗斗,你方唱罢我登场。
经过一番激烈的爭斗,范氏和中行氏率先出局,被其他四家给灭了,这下晋国就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族。其中,智氏的实力最为强大,智伯荀瑶那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著独吞晋国,自己当老大。
这荀瑶,仗著智氏的强大实力,那是相当囂张。有一次,他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喝酒,喝著喝著,就开始耍起酒疯来,拿韩康子的名字开玩笑,还羞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韩康子和段规那是敢怒不敢言,心里却恨得牙痒痒。
可荀瑶还觉得不够,他又想出了一个餿主意,打著增强晋国国力的旗號,要求韩、赵、魏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交给国君。这明摆著就是想削弱其他三家的势力,壮大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虽然心里不情愿,但又害怕荀瑶的势力,不敢得罪他,只好乖乖照办。
轮到赵襄子的时候,却碰了钉子。赵襄子可是个硬骨头,坚决不答应荀瑶的无理要求,他说:“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怎么能隨便送人呢?我绝对不会干这种败家的事儿!”荀瑶一听,火冒三丈,心说:“你小子竟敢跟我作对,不给你点顏色看看,你就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於是,他联合韩、魏两家,气势汹汹地向赵氏发起了进攻。
赵襄子知道自己实力不如三家联军,正面硬刚肯定吃亏,就带著人马躲进了晋阳城里,准备坚守城池。晋阳是赵氏的老巢,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百姓们也都支持赵襄子,所以三家联军围攻了两年多,愣是没能攻下来。
荀瑶一看,这办法不行啊,得想个新招。他围著晋阳城转了一圈,发现晋阳城地势较低,旁边又有晋水经过,於是就想出了一个毒计——水淹晋阳城。他派人在晋水上游筑起堤坝,拦住河水,然后挖了一条渠道,把水引向晋阳城。一时间,晋阳城被大水淹没,城內一片汪洋,百姓们的房子被衝垮,粮食也被泡烂,生活苦不堪言。
就在赵襄子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他的谋士张孟谈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韩、魏两家虽然和智氏联手,但他们也是被逼无奈,心里肯定对智氏不满。我们可以派人去游说他们,让他们反戈一击,和我们一起对付智氏。”赵襄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张孟谈偷偷出城,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张孟谈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后,开门见山地说:“两位难道没看出来吗?智氏的野心可大了,今天他能让你们献出土地,明天就能把你们也给吞併了。现在我们三家的处境都很危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败智氏,保住我们自己的利益。”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心里一动,他们其实也早就担心智氏会对自己下手,只是一直不敢反抗。现在听张孟谈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再加上他们看到晋阳城被水淹的惨状,联想到自己的都城旁边也有大河,要是智氏哪天也对自己来这一招,那可就完蛋了。於是,韩康子和魏桓子就和张孟谈达成了协议,决定和赵襄子联手,一起对付智氏。
公元前 453年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正是行动的好时机。赵襄子派人偷偷拆掉了堤坝,把晋水引入了智氏的军营。智氏的士兵们正在睡梦中,突然被大水惊醒,顿时乱作一团。就在这时,韩、魏两家的军队从两翼杀了过来,和赵军一起,对智氏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屠杀。荀瑶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赵襄子的士兵给杀了,智氏家族也被灭族,其领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
晋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从那以后,晋国的大权就被韩、赵、魏三家牢牢掌控,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標誌著晋国彻底分裂,“三家分晋”的局面正式形成。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就这样在卿族的崛起和爭斗中,走向了衰落和灭亡,成为了歷史的尘埃。
“三家分晋”为什么会发生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晋国长期以来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失衡的结果。晋文公设立的“三军六卿制”,本意是为了加强晋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统治,可没想到,隨著时间的推移,卿族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这些卿族为了爭夺权力和利益,相互爭斗,內耗严重,导致晋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再加上外部诸侯国的压力,晋国最终走向了分裂。
“三家分晋”对中国歷史的发展產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標誌著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形成了战国七雄並立的局面。韩、赵、魏三国在战国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进行了改革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三家分晋”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出现了“百家爭鸣”的局面。
晋国的歷史,从桐叶封弟开始,歷经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有辉煌,也有衰落。它见证了春秋时期的爭霸战爭,也经歷了战国时代的变革与动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