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折实(1/2)
第266章 折实
“好我的哥哥~都火烧眉毛了,您还有心思换钱!”
傻柱找到何金银的时候,他正在西交民巷人民银行黄金兑换业务处办理业务。
除了已经“暴露”的三根金条,他又添上一根,以示当初的“缴获所得”已经尽数折兑,其实身上还留下两根大黄鱼儿应急,如非紧要关头、绝不使用。
四根大黄鱼儿合计折兑三百八十万,现金自然不可能带在身上,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何金银拥有了他在这个年代的第一份“储蓄存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节的储蓄方式別具一格,叫“折实储蓄”。
听著新奇,其实是国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货幣贬值所採用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歷史上曇一现。
老百姓在存款时,银行按照当日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平均价值確定一个“折实单位”,將存款本金换算成多少个“折实单位”。这个数字每天更新,用粉笔在掛牌上实时显示。
相对应的,取款时再按照取款当日的掛牌“折实单位”付给本金和利息,以保证这笔存款不受物价影响而缩水。
这也就意味著,老百姓手中的现金在存款这天能买多少东西,在取款那天也能买到多少东西。在这之间,因为物价上涨形成的幣值差额,则由国家一力承担,足见魄力。
不仅存款如此,绝大多数有工会监督的工厂、企业在给员工发放薪酬时,也参照这种办法,將员工工资固定为多少个“折实单位”,无论物价几何,保证发到手的薪水足够员工能买到固定量的生活必需品。
受够“金圆券”折腾的北平百姓,形象的將这种计酬方式称为“粮食单位”
。问及工资不提金额,而是“这个月挣了多少个粮食单位”。就连时下一些房屋买卖出租、大额交易,也是以这种方式定价。
北平城目前的“折实单位”参考的生活必需品是小米,这份折实存单上的三百八十万,与其说是何金银存了一笔钱,倒不如说是存了固定份额的小米。
“公安同志,我有必要提醒您,这份存单是您这笔存款的唯一凭证,不记名、不掛失、不补办,一经丟失..:”
年轻的女同志“概不负责”四个字还没说出口,何金银点点头、麻利的將存单往怀里一塞,有空间在,这东西...轻易丟不了!驾轻就熟的模样根本不像是第一次来办理存款。
“同志,还得麻烦您给我提供一份证明材料,我好交给单位..:”
“明白,这些天不少同志都有这个需要。这时候能响应號召、主动来兑换黄金的,都是思想进步、视金钱如粪土的爱国人士。”
不等何金银话说完,对方便笑意盈盈的点头表示理解,笑起来两颊各带著一个小酒窝:“这就给您开具一份水单,但是要拿去街尾户部银行大楼综合处盖章,请您提供下单位名称、本人姓名..:”
两个人都是快言快语,可惜这段高效率的问答,径直被少年傻柱突兀的一嗓子打断。
只见他跑的气喘吁吁,身后还缀著同样汗渗渗的多爷,怀里楼著挣扎不已的小雨水、也难怪以多爷“臭脚巡”出身也跑出一身汗来:“荣哥儿,你们家里有事儿!傻柱这孩子一进门就直,得亏我知道你来了这儿...”
何金银眉头一,出事?他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何大清,莫非..,
“怎么回事?”
傻柱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十万火急的事情,等半小时一趟的电车自然来不及,他倒也想奢侈一把、叫个三轮车,可一摸兜才惊觉身上没带著钱,再折返回家明显不可能了,索性浑劲一起,背著小雨水、顺著北河沿一路跑下来,用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