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旗兵来援(1/2)
第414章 旗兵来援
武昌西滨长江,是长江中游著名的通都大邑。城高两丈八尺,基厚六丈八尺,顶厚五丈四尺,砖石外砌,內实夯土。
城共有九门,东曰宾阳门、吕孝门,西曰平湖门、汉阳门,南曰保安门、望山门,北曰武胜门,另有西南文昌门、东南中和门。水门有二,有水闸,在汉阳门、平湖门、武胜门之间。每门各有一座月城、一座譙楼,炮台、营房周全。门外引长江水为护城河,深二丈,宽二丈八尺。
在热兵器完善之前,城防技术已经趋於完善,攻城手段却还很欠缺。即便赤军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攻城经验,面对武昌坚城亦只得望城兴嘆。
岑丹初审时度势,先不组织强攻,集中精力扫清外围据点,並加紧围困武昌。
清军在护城河外的据点渐次丟失,水上航道、城东北小龟山粮道也日渐艰难,眼看就要被赤军彻底封死。
次日,清军大开城门,从九座城门一哄而出,与门外赤军展开激战。
正在掘壕的民夫大吃一惊,不少人丟下锹镐箩筐,先越过壕沟,躲在赤军营后。
赤军以为清军要突围,各部踊跃迎战,拼死围堵清军。
岑丹初正在洪山大营,闻讯一惊,严令各部围追堵截。
渐渐的,斥候送来情报,形势渐渐明朗。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鯰鱼套、小龟山、清平山,其中的鯰鱼套战事最急,清军使用火器最多,还出现了鰲拜的中军大旗。
“鯰鱼套扼守城西南里河入江口,歷来从上游进攻武昌,鯰鱼套为最后一道屏障。鰲拜亲自督军猛攻鯰鱼套,不是为了突围,而是想夺回城外据点,继续坚守武昌。”岑丹初作此判断,眼神中闪烁著兴奋的神情。
“不错,”钱秉鐙附和道:“韃子猛攻小龟山、清平山,也不是为了从城东北、城东南突围,而是为了打通粮道,获取粮草弹药!”
“就怕鰲拜突围,他却偏要死守武昌!”丹初攥紧拳头,取出两支令箭,递给亲兵,说道:“传我的口諭给马宝、焦璉,要二人死守阵地,不可使一名韃子漏网,不可使一名韃子越过壕沟线!”
亲兵手持令箭,驰马飞奔而去。
钱秉鐙提醒道:“匡镇、胡镇那边,也应该去信提醒他们。”
“嗯,”岑丹初提醒道:“第二镇、第五镇打得好,才能拖住阿尔津、洛托,咱们方能在武昌城下与鰲拜决战。幼光,借重你的大才,写两封信给匡时、胡一青吧。”
除了鰲拜、吴三桂两部,清军在长江中游还有两支劲旅。
一部由定南將军阿尔津统领,坐镇荆州。吴三桂把汉军李国翰赶出了四川,李国翰突破义师阻击,顺江而下,与阿尔津合兵一处。
由是,阿尔津增加了底气,渡江进击岳州,意图威胁常德、长沙。阿尔津真能得逞的话,赤军的粮道受到威胁,前线不战自乱矣。
胡一青率步兵第五镇留守湖南,以步兵第十三协、第十四协迎战阿尔津。第十三协多为湘西土司兵,第十四协多为顺军余部,熟门熟路,顽强阻击清军。
另一支清军劲旅由寧南將军洛托率领,原受鰲拜的委派,率旗兵增援江西,协助江西巡抚蔡士英守卫南昌。洛托这一路兵马较眾,原有两万之数,皆为满汉蒙八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