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授业(1/2)
“圣上可以简单的將经济基础理解为,来钱的渠道。”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衍生出来的管理方式。”
“就比如两个同样有钱的人家,一个是地主,一个是富商,两个家主管理家族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您理解,想要详细了解,还需要深入学习。”
时隔现代几百年,又突然冒出那么多难懂的名词,林煒只能用最直白的方式,让康熙理解。
康熙毕竟是中国歷史上最好学的帝王之一,他稍一琢磨,很快就明白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词的含义,点头赞同道:
“確有不同。”
“朕早就察觉了,凡是纳捐买功名的,大多都是富商盐贩,不是地主富农。”
“朕也好奇,这群地主们总说耕读传家久,可真要他们钱买功名的时候,怎么一个个都退缩了?”
康熙一挥手,示意李德全为林煒赐座。
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几乎所有的皇帝都认为农为国本,本固邦寧。康熙亦是如此。就算是纳捐买的功名,他也希望地主富户多一些。
至少这群人去了地方任职,会知道农耕不易,爱惜百姓。
可事实恰恰相反。
地主富农们专走科举出仕的路子,那群富商盐贩才是纳捐的主力军。
对此,他一直不解。
看著康熙有些疑惑的表情,林煒抱拳回道:
“圣上英明。”
“地主拥有土地,他们只需要保持土地不流失,就可以世世代代继续富有下去。”
“但富商並没有自己的『生產资料』,他们急需家族中有人当官,才能保护他们的財富。”
林煒讲课讲习惯了,不知不觉间又引入了生產资料这个陌生名词,他生怕康熙听不明白,赶忙將话题转移到明珠与索额图身上。
“索额图是御前侍卫出身,皇上亲政后,他几年时间就遍歷六部,戴了一品的顶戴;”
“他身边的人,大多是满洲刚入关时的传统贵族,这群人的经济基础,是维持立国之初的『跑马圈地』政策不变,好世世代代吃铁桿庄稼。”
“明珠虽也是满洲贵族出身,可和索额图一比,他的出身就不算显赫了,明珠是同进士出身的底子,又主持过几年会试,周围附庸了一群满洲新贵和想攀附他的汉臣。”
“跑马圈地只能在开国之初有一次,这群人不甘心没吃到开国红利,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就是『改革』现有权贵的制度。”
“索额图和明珠作为这两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自然看不对眼,相互倾轧了。”
“在他们的支持下,大阿哥和太子也就互相拆台了。”
康熙暗自沉吟许久,不做声。
明珠和索额图在朝堂上斗法了三十多年,平日里斗斗也就算了,可就连平三藩,收台湾和罗剎国谈判这样的国家大政也要爭得面红耳赤,著实让他头疼了好一阵。
两个人都是满人,大清亡了,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他想不明白,只能用歷史上的讜爭来解释。
今日经过林煒点播,他才知道二人斗法的背后,居然藏著这么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仔细想想,却也十分有道理。
他刚开蒙时,儒家的师傅们就告诉他,朝廷上的讜爭,归根结底是两群人的利益之爭。利益利益,明珠和索额图的利益还不够多吗?
光抄索额图家抄出的金银珠宝,就快顶上自己的內帑了!索额图几辈子都不完,他还有什么利益可爭的?
就算明珠和索额图下面的人不甘心,还想更进一步,可谋逆的风险太大,这两个人不可能不知道,门生的利益,难道比保全自己还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