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培训(1/2)
第361章 培训
曹二闻言一愣,脱口问道:
“带走?要带去哪儿?”
江瀚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自然是带离军中,本王另有安排。”
“对了,回去之后,立刻让人把这三十人的军籍档案送过来。”
“他们在军中的一切文书记录,也一并核销。”
“带离军中?核销档案?”
曹二听了这话,显得十分肉疼。
别看他刚才还把这些人骂得狗血淋头,但只那不过是些恨铁不成钢的气话。
实际上,这些尖兵都是他手心里的宝,是冲锋陷阵、撕开敌阵的依仗。
一次性被抽走三十多个,简直像是在他身上割肉。
曹二苦着脸,还试图争取争取:
“王上,这些都是咱中军顶梁柱。”
“一下子抽走这么多,您就不怕架子垮了?”
“要不……您再给留点?”
江瀚瞥了他一眼,笑道:
“少跟本王哭穷!”
“不是还给你留了七十多个尖兵吗?”
“我就不相信,带走了这么三十来人,你曹二就不会打仗了?”
“赶紧的,执行命令!”
说罢,他不再理会闷闷不乐的曹二,转头对着杨林等人挥了挥手:
“你们,都跟本王走。”
江瀚把这三十多人兵丁,统统带回了先前那处僻静营地。
待众人列队站定,他便郑重地宣布道:
“你们现在有三十六人,是历经层层选拔,通过所有考核的佼佼者。“
“之所以把你们单独调出来,并非是要并入选锋,而是另有重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惊疑面孔,缓缓解释道:
“不久前,本王在军中新设立了一个部门,叫做探事局。”
“主要是为了探查京师、湖广、福建等地的情报。”
“因此,本王打算将你们培养成专职探子,将来为我汉军搜集各方情报,必要时执行特殊任务。”
听了这话,队列中有人忍不住开口问道:
“王上,是……是像明廷锦衣卫缇骑那样吗?”
“飞鱼服、绣春刀?”
江瀚闻言,摇了摇头:
“非也。”
“更准确地说,应该像边军中的夜不收,但活动范围更远,潜伏更深。”
“你们应该很清楚,如今中原战火未熄,辽东强虏虎视,四川之外,局势波谲云诡。”
“汉军若要立于不败之地,进而逐鹿天下,绝不能做聋子、瞎子。”
“因此,本王需要一只专业的、精锐的探哨部队,深入龙潭虎穴获取情报。”
“之前的考核,就是为了把具备探哨潜质人遴选出来,仅此而已。”
听了这话,众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那看似古怪的考题,背后竟然还有如此深意。
只不过他们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通过考核,才算是具备了当探子的潜质。
为了打消众人的疑惑,江瀚只好耐心地解释道:
“像夜不收这类的细作探哨,条件有多艰苦,处境有多危险,我就不用多说了。”
“不仅要勇武,更需机敏与耐心,缺一不可。”
“就拿刚刚观察营地一提来说,考验的正是记忆力、观察力以及推断能力。”
“而这些,就是一名合格探子最基础的素质。”
他详细剖析道:
“比如最简单的,只要辨认出营地旗号,便能知道统兵将领是谁。”
“甚至用兵习惯、所属派系,都可从中窥得一二。”
“观察草料多寡,就能大致推断出该部人马数量、甚至他们可能停留的时长。”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汇集起来就是极具价值的情报。”
在明代军中“草料”是个复合词,草是草,料是料,两者的用途有所不同。
“草”的是牲畜粗饲料,如稻草、麦秸、苜蓿等,收割后晒干捆成“草束”,露天堆放或存入草料棚,是牲畜的日常主食。
而且草的用途还不止一种,军中引火、铺床、甚至用来构筑临时掩体都能用到。、
“料”特指给马、牛等牲畜补充营养的精饲料,料属于“细粮”,需单独存入粮仓或专用料房。
明代军制有明确标准,比如“一军约三千、配马八百匹,每日需草千束、料四十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