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开启秘境藏宝(1/2)
这同样也是封合宇放弃去开启大机率存在重宝的內圈『墓葬”的理由!
就像是人类族群对於这些小型秘境的判定类似,本源意志放出这些含有『传承』或宝物的秘境之地,的確是存在一定规则的。
比如说有人在这些秘境中获得了某种『传承”或者宝物,这个小型秘境就会很快崩塌消失。
已经被取出过一件重宝的墓林秘境,肯定已经在本源意志的限制边缘了。
或许可能是这里存在某种本源意志觉得有传播价值的『传承”,也或许是宝物
但按照基本规律,大概再有人从墓林秘境中取走什么的话,墓林秘境大机率就该被本源意志『收回了。
按照封合宇的理解,本源意志应对界兽危机的方法,肯定还是优先考虑『內部解决『才对。
本源意志可能会在整个原始宇宙甚至宇宙海的范围里,不断的提供一些『传承』”机会或放出一些不知道多少轮迴时代之前的宝物。
这些东西可能是某个无数轮迴时代之前,某位惊才绝艷不逊原祖的人创造的秘法传承,也可能是某位宇宙之主从宇宙海中带回原始宇宙的某件宝物!
就拿祖神教的护教至宝五彩极光湖来说,那也是原始宇宙本源意志的赐予,可能就是透过引导某位祖神到类似原始星或者宇宙海某地去获取这样的方法!
而这大概已经是原始宇宙本源意志在至高规则约束下能做到的极致了。
对原始宇宙来说这么做效率很低,但也不可能亲自下场去干涉太多,
诸如『晋之神王神体之类的超级机缘,本源意志在能確保度过界兽之劫、保住自己的前提下,是根本不愿意把这种『大麻烦招来自己附近的宇宙海之中的晋之世界』里的传承太完善了,对於一直习惯藏一手的本源意志来说,是不会很愿意修炼传承泛滥的。
太过完整的传承,代表著这一轮迴时代必然会出现圣地。
而且这类传承大机率会有关於夺舍原始宇宙的讯息。
没准在短到来不及触发第二次界兽灾劫的时间里,这位建立圣地的强者就具备了夺舍的能力就算在宇宙海看不到这些讯息,过了轮迴通道之后总能看见的另外,界兽吞吃原始宇宙的本源,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从轮迴通道离开了。
但如果出现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圣地统领一方宇宙海,他们还愿意向外传播传承,那么就算原始宇宙体量再大,可能也经不起每个轮迴时代诞生几百名真神.
每个真神的小型宇宙,总也是从原始宇宙中分离出来的。
看原著三个轮迴时代的规模,正常情况一个轮迴时代能够存活下来的真神强者大概也就40位不到50的样子。
但人类族群在罗峰崛起,获得断东河传承之后,一个轮迴时代之內光是人类族群就有9
8名真神,附属的鸿盟各族,以及依靠最强者小型宇宙苟活下来的原本巔峰族群,在原始宇宙破灭之前也是诞生了远比之前轮迴时代更多真神的。
原著中的描写是『论真神数量,原始宇宙的真神数量,是远超第一轮迴时代或第二轮迴时代三倍的。』
这就是成体系传承给宇宙海带来的变化,
没见界兽危机解决后,『晋之神王的尸体就很快离开了原始宇宙附近范围的宇宙海?
至少对於不停轮迴的原始宇宙来说,放『晋之神王』的户体来到自己附近的宇宙海当时对原始宇宙本源意志来说,大概属实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一方面可以让『坐山客多少出点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出更多在界兽之灾中顶在自己前面的『打手』出来。
本源意志只要在至高规则限定的框架內执行,就连宇宙海中的机缘都能管一管,那管管自己『肚子里』的大小秘境还是很容易的。
按照一般规律,在之前墓林秘境已经出过一件重宝级別宝物的前提下,那这个小型秘境大概也就最多再出一件宝物了。
封合宇倒是可以隨时依靠心灵感应的力量触动或者说激发墓林秘境里的某个宝藏,但出於利益最大化,那肯定得拿价值更高的!
至少现在的封合宇肯定还不具备像原著中大后期的罗峰那样,有拿处理界兽危机这件事情去跟本源意志讲条件的能力。
顶多仗著自己的天赋秘法,到处这些本源意志已经放出来一半的『羊毛』。
凌:进入內圈后,发现不少进来冒险的人类界主,怎么处理?
封合宇:无视就好了,难道还能下直接杀手吗?咱们是很爱好和平的.
凌:(一_一)请您先换一下您的座驾再说这话好么?
封合宇:不就是f9级殞银加上点儿法则秘纹的超级飞船么?有胆就来啊!
封合宇:好吧,换我也不敢你是担心等下我去触动了核心之地的『墓葬”,可能会引起秘境中寻宝的界主联合?
凌:我们这一路过来我都探查到不下18名人类界主了,以墓林秘境的辐散范围,可能整片秘境中的界主强者不下200人。
封合宇:就这?这些人匯聚的速度说不定还没我们获取宝物过程结束的快,而且又不是虫族合击手段,200名界主又不能发出什么达到质变的攻击!
凌:也是,见招拆招就是了。
对於封合宇此刻能够爆发的战力,凌还是很清楚的.
就是凌自己,如果愿意,迅速铺开一个机械帝国都能轻易应对200名人类界主!
何况这些宇宙国中的界主,最高层次也不过是得到下位法则承认的精英界主罢了,
和此刻的封合宇以及他的御兽队伍里那些小怪物们,存在段位上的碾压性差距,
墓林,顾名思义,这个看起来很像是『墓葬”,实则应该是进行某种活祭的地方,每座“墓葬都树立看不止一座高大的尖塔型的建筑物从外围的三座尖塔,到內圈的五座或七座尖塔的『墓葬”,越往內“墓葬”建筑和尖塔就呈现出更为复杂形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