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南韵:平生不愧是平生(1/2)
第479章 南韵:平生不愧是平生
任巧听到阿兄说他和南韵去后世,会使未来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时,心里对阿兄“吹嘘”功绩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
就说阿兄从不说大话,这次怎么会如此夸大自己的功绩,原来阿兄不止有给自己留有余地,更是在告诉眾人,所有人的未来在他手中。
是好是坏,他说了算。
难怪阿兄不愿意將自己打造成祥瑞、仙人。
如此能发挥出的作用,確是要比仙人、祥瑞的作用更大,且更不容易让人瞧出破绽,致使自身形象受损。
任巧忽然想到幼年时,阿兄常与她说,做人做事要堂堂正正,不能一门心思就想著阴谋诡计,
阴谋乃是小道。此前事情不论,就这一件事,阿兄的所作所为,確为堂堂正正。
先是摆出无懈可击的证据,证明他和阿嫂能去后世,並能从后世带回东西,再竭力否认认为自已是仙人,坚称自己是凡人,避免让自己落入道德禁中,最后再以“后世之名”“未来可变”,
从侧面告诉眾人,所有人的未来在他手中。
如此一来,便是有人瞧出阿兄意图,也无法指责阿兄有仗“未来”以迫眾之意。
毕竟,这些仅是个人推测,阿兄自始至终都仅是在公开、证明他和阿嫂能去后世。说未来可变,也仅是鼓励不知自己后世之名的人不要气馁,加油努力,和提醒已知后世之名的人,不要骄傲自满,继续努力。
以阿兄素来公正、仁厚,从不为自己谋私的形象,谁能、谁敢说阿兄有携未来迫人之意?
不管谁这样说,都只会被认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然,任巧是这样想。
以她对阿兄的了解,阿兄绝对不会用未来胁迫他人为自己做事,但又以她对阿兄的了解,如果事情到了需要这样做的时候,阿兄绝对不会受制於道德仁义,绝对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
阿兄从小就是有底线,又没有底线。
仁义道德於阿兄而言,就是一件衣服,平时会穿著,但该脱的时候,阿兄绝对会毫不犹豫的脱掉。
比如在所谓的“以子代离”一事上,阿兄肯定不会介意,用“未来”胁迫太上皇为他和阿嫂的孩子提供法理依据。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未来定论”便是阿兄的利器,不会轻易使用。
话又说回来,放眼天下除了太上皇,余者皆没资格让阿兄动用这等大杀器。
想著这些,任巧有点犹豫是否还要配合阿兄,让阿兄展示他的后世名。现在的情况意味著这件事已经结束,她再提及后世名有些不妥,会有和阿兄唱反调之嫌。可现在不说,接下来没机会配合阿兄展示他的后世名。
於是任巧刻意说:“阿兄说的很有道理,既然这样阿兄肯定不介意,让我们知道后世人是怎么评价你的吧。”
听到任巧这样说,除王清、顏寿山、符运良等少数人知道任巧是在配合任平生,大多数人不明白任巧为何要这样说?
不过任巧的话,也勾起眾人的好奇。
后世人会如何评价秦王?
从后世推崇建元一朝,將秦王、陛下的治世称为双圣之治来看,应该是非常好。
大离和现代不同,“圣”字珍贵,没有泛滥。大离自三皇五帝以来,唯有三皇五帝才可以“圣”代之,余者皆不可。昔年英宗罢百家,独尊儒术,儒士藉机欲推孔子为圣,遭百家痛批,最终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得不作罢。
任平生笑说:“后人为建元作《建元赋》,赞孤和陛下的治世为建元之治,诸位一定都认为后人很推崇孤和陛下吧?这样想没错,但不全对,后人於孤的评价很复杂,诸位看过视频便知,月冬。”
“喏。”
月冬应了一声,立即双击点开名为“盘点1”的视频。
掛在墙上的幕布立即在眾人的注视下呈现出,任平生穿著短袖休閒裤,坐在书房电脑前,喝著可乐,滑著滑鼠转轮,看《建元赋》的画面,微信来消息的提示音旋即从音响传进会堂每个人的耳中。
镜头也在这时拉近,特写任平生拿起手机,进入微信,进入和安然的聊天界面。上面有安然发来的两个视频和一条语音,任平生点开语音。
“哥,《建元赋》看完了吗?感觉怎样?后人这样评价你和南韵姐的建元朝,你一定很高兴吧。”
“说不高兴是假的,能得后人认可自然是值得开心的,不过我和韵儿过来,意味著未来已经改变,我和韵儿能不能做到这些成绩,今后还是未知数。这篇赋现在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压力。”
“你是怕你和南韵姐今后会做出远超过《建元赋》上的成绩,给后人写赋的压力吧。”
“你要这样理解也不是不行,我已熟知未来,又能带这边已成的技艺去大离,要是不能做出超出《建元赋》上的成绩,我乾脆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作为后世人,我建议你和南韵姐最好收一收,別做出太多的成绩。”
“为何?”
“我不想背书。现在的《建元赋》已经够难背的啦。你和南韵姐要是做出远超过《建元赋》上的成绩,《建元赋》的內容肯定会增多,那岂不是更难背,我当年语文考试扣分就扣在这个上面。”
任平生哈哈一笑:“这样啊,那为了减轻你的学习负担,我和韵儿必须得做出新成绩,然后我再让老顏、老符多写点诗赋,给你们多增点全文背诵的內容。怎样,你哥我好吧?”
“—你做个人吧,大离的百姓知道他们的秦王这么不当人吗?
一看著视频上呈现的匹配字幕,台下的眾人不由一笑。他们当初在齐升读书时,也没少被要求背书上的经典。同时,齐升的师生和少数来自齐升的坊主看向侧台上的顏寿山、符运良。
秦王说让院令和院丞多写诗赋,给后世人增加全文背诵的內容,岂不是说后世人读书时有学过院令、院丞的诗赋。
顏寿山、符运良亦是想到这点,下意识的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同样的振奋、窃喜。
虽说自秦王新创的教科书纳百家之长,顏寿山、符运良便意识到今后齐升学生將不仅会学习孔子、孟子等先贤文章,还会学习其他贤才的文章,他们有幻想过学生学习他们的文章,但他们从未奢望两千年后的后世人会学习他们的文章。
后世人既然会学习他们的诗赋,又岂会不知他们的功绩。
就说以他们这些年的功绩,怎么会后世无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