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龙旗映沧溟,战舰列长城!(1/2)
第505章 龙旗映沧溟,战舰列长城!
朱寅只率八万多兵马南下,郝运来也自率军北上回云南,纳黎萱则是率军回暹罗。
云贵兵力空虚,郝运来不敢久留。他还有个任务:押解几万缅甸战俘回国。
暹罗主力都在缅甸,纳黎萱也归心似箭。
但纳黎萱走前,将暹罗公主和国书留了下来。按照和朱寅的约定,黛薇公主要送入皇宫给泰昌帝为妃。
相比拒绝和大明天子联姻的郑松,纳黎萱很是识相,求生欲满满。
朱寅刚刚率军南下三天,缅甸漫长的雨季就来临了。缅甸的雨季一到,往往数月不停,烟瘴弥天,雨雾封林,可天气却又异常闷热,毒虫肆虐,污水横流。
幸好军中备足了宁清尘准备的各种药物,就连清尘霜(金鸡纳树)等贵重药物,也绝不缺乏。
更重要的是他大获全胜,缅军、越军都已全军覆没,大军不用继续耗在缅甸。
道路泥泞,雨水连天,行军速度大减,一天只能走出二三十里。尤其是沉重的炮车,车辙陷入泥泞,行动缓慢。
朱寅下令仔细保管火药,尽量防止火药受潮。靖海军的火器防潮技术领先时代,但还是难以完全防潮。
麻烦还有好几万越军俘虏,虽然已经卸甲缴械,可毕竟都是安南精锐。押着他们回国,明军时刻都要留个心眼。
有部将建议朱寅杀俘,找个机会,寻个合适的地方,将四万越俘全部屠戮!
朱寅想都不想的拒绝了。
他不是心软,纯粹是心疼。
四万精壮奴隶啊,能省多少劳役?还是能当牛马用的苦役。大明接下来要大兴土木,有很多大工程,战俘才是最重要的苦力来源。都杀了不是败家子?
因为行军速度慢,又一日后才到了东吁城。
淫雨霏霏,水气朦胧。明军身上都快发霉了,一个个苦不堪言,浑身酸臭。很多士卒干脆脱了靴子走路。
军中装备的蓑衣分发下来,明军将士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冒雨行军。
朱寅下令,雨季行军辛苦,每日加三钱银子的补贴。将士们得到赏赐,顿时不觉得难熬了。
可怜朱寅堂堂摄政亲王,官居太傅,却光着两只脚,披着一领蓑衣,戴着斗笠,骑着白马前进。
作为主帅,他必须骑马,让将士们能看到自己。
军中最舒服的,是暹罗公主黛薇。
她是暹罗人,早就习惯了这种难熬的气候。而且她还乘坐象舆,雨淋不着,风吹不到。
黛薇坐在高高的象舆上,看着不远处渔夫农民一样的朱寅,不禁又是敬佩又是好笑。
之前,她以为父王就是天下最厉害的大英雄。这段时间才明白,原来朱寅才是天下最厉害的大英雄。
莽应里、郑松这等大人物,在这位大明摄政王的手里,蹦跶不了两下就被收拾了。可惜这年轻俊美、尊贵无比的大英雄,却对自己没兴趣。
但因为对朱寅心生无上崇拜,她才很愿意跟随朱寅去大明,嫁给大明天子为嫔妃。
此时看到这位天神一般的大英雄,斗笠蓑衣的和将士们一起冒雨行军,她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片的斗笠在雨中前进,漫无边际一般,壮观无比!
…
到了东吁城,朱寅下令进城休整一日,征集木柴烧火,让将士们和火药干燥干燥。
就在这天,虎牙又送来了川西和塞北的两份情报。
朱寅接到情报,忍不住顾盼左右而大笑。
“哈哈哈!好,好!齐国公果然是国朝百战名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四月初一,齐国公在松州大破吐蕃铁骑,又是一场泼天大胜啊!”
诸将闻言,都是喜形于色。
原来,戚继光到了川西支援熊廷弼后,三战三捷,更是在松州大败吐蕃主力,斩首四万级,俘虏三万余。东征四川的吐蕃骑兵,几乎就是全军覆没了。
吐蕃主帅多杰森格、随军大相顾秉谦(汉奸)、吐蕃太子丹迥旺布被俘。
在川西那种地方,打下这么大的胜仗,可见多么不容易。
不愧是百战名将!
但是戚继光也无法趁胜率军攻入吐蕃。因为将士很难再深入,很多人头晕无力,只能往回撤。
戚继光给朱寅的信中说:“败吐蕃易,治吐蕃难。”
他是第一次去川西,就认识到要将吐蕃收归王土,光靠兵马根本就不成。
那高原之上地域广大,汉家将士极不适应。加上军粮、辎重运转困难,要想完全征服吐蕃,难度极大。
他建议朱寅:“吐蕃之难化,更甚于鞑靼。唯软硬兼施、恩威并下,方是一劳永逸之法。而兵威胜之于一时,不可胜于一世也。”
朱寅看了戚继光的信,深以为然。
这个世上,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吐蕃有多难治理。难就难在海拔太高,地理环境太恶劣。
后世技术那么发达,治理起来也是费心费力、小心翼翼,汉人都不愿去,别说古代了。
汉人根本不愿意移民高原。要守住那么大的一块国土,还是要靠吐蕃人。
由此可见义父戚继光的见识了,那是真的厉害。
靠武力…难道如今的明军,比热武器时代的国军还强?
历史上,汉军、唐军、元军、明军、清军,谁也没有真正用武力征服过吐蕃。即便在控制最强的乾隆朝,也是名义大于实际,驻藏大臣只是仲裁者,真正说话管用的还是噶伦和大喇嘛。
于是朱寅给戚继光回信道:“义父洞明之见,老成谋国,吐蕃之归附,确非一战可定也。宜速撤军下山,休整将士,从长计议。吐蕃战俘安置于川蜀,被俘之将相、太子,送至京师…”
其实还有一份战报:“北朝鲁国公郑国望,在野狐岭大破蒙古左右翼骑兵二十万!北元可汗、三娘子等蒙古高层,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寅得知,不禁为郑国望点了个赞,不再担心北方安危了。
要是北明大败,蒙古大军攻入中原,自己还要北上抗蒙,给北朝擦屁股。
郑国望大败蒙古,倒是省了很多事。
这个冒充男人的郑国舅,还真是个角色,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不枉费自己支持她军粮和情报。
蒙古败的这么惨,青壮折损大半,已经没有搞事的能力了。
收到两份捷报,朱寅心情大好,当下赏赐将士军饷一月。
…
五月初五,明军终于到了勃固港,和留守勃固港的五千海军会师。
同时情报传来,说西洋联合舰队,距离勃固只有数日距离。
朱寅立刻准备应敌!
……
缅甸勃固外海,咸腥的海风暖暖吹来,裹挟着热带雨林的腐殖气息,说不清是好闻还是难闻。
明军的舰队已经严阵以待。海港中的舰船和岸边大营,几乎连成一遍。
五月初八,清晨。
海平面尽头,一抹曙光刺破阴霾,将粼粼波光染成一片金红。
忽然。
瞭望哨的呼喊划破了短暂的宁静:“左舷四十五度!出现大片舰队!”
来了来了!
朱寅等人都是精神抖擞。
舰队出港列阵的命令即刻下达,“轰轰轰”的号炮声中,一百多艘明军战舰升帆出港,乘风破浪而去。
与此同时。
西方天际线上,西洋联合舰队的一百多艘战舰,护送着大量的运兵船,如移动的城堡群般压来,旗舰“圣菲利佩号”主桅上悬挂的十字旗在晨光中泛着血色。
东侧海域,大明海军的战船以雁行阵展开,旗舰“咸阳号”舰首的龙纹在朝霞中若隐若现。
“咸阳号”作为大明舰队旗舰,三重甲板搭载三十六门四十斤弹重炮,武装到牙齿。
一道挺拔而的身影,伫立在大旗之下,身穿华贵的亲王甲胄,周围侍从环绕。
朱寅手扶舰桥栏杆,举着望远镜,目光如鹰隼般扫过远方。
晨光中,数百面西洋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西班牙的红黄竖条旗与葡萄牙的蓝白十字旗交错,看上去十分霸气嚣张。
“龙旗映沧溟,战舰列长城!”朱寅随口吟道,“今日,就是大明海军正名之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