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誥命下!(2/2)
吏部对朱寅的考评为:称职,上等。”
“是以,吏部擬推荐都御史朱寅,为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衔。
说完,他对著元辅王锡爵等內阁大臣拱手,“元辅以为如何?”
这就是徵询內阁的意见了。
吏部有权主持銓选、廷推。举荐谁,举荐几人,的確是吏部说了算。可是如果內阁不同意,就算吏部主持的廷推通过了,內阁也可以用票擬来反对。
內阁票擬反对,吏部的廷推通过的题本,就算递到皇帝面前,皇帝也多半不会批红。
那么廷推的结果,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內阁对人事权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也就是现在,吏部还有很大人事权。若是以前在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时代,吏部的人事权就一言难尽了。
尤其是在张居正时期,內阁总揽人事大权,吏部是什么?就是个打杂盖章的衙门。
所以,孙要请示內阁的意见。按照惯例,內阁反对的人选,廷推的意义也不大了,
吏部也多半不会再坚持,除非故意以此做文章,和內阁打擂台。
然而王锡爵不能反对,虽然他很想反对。可是朱寅这次是敘功升迁,廷推只是走个形式。皇上虽然不封爵,可朱寅这么大的军功摆在这里,当然要封赏升迁。
再说,就是他反对也没用。因为赵志皋、沈一贯、张位都会赞同。三人都赞同,他一个人反对只能枉做恶人。
於是王锡爵只能面无表情的点点头,“我没有异议。三位阁老以为如何?”
三人果然一起说道:“可。”
接著,户部尚书杨俊民、礼部尚书罗万化、刑部尚书萧大亨、工部尚书曾同亨、大理寺卿孙不扬等卿士纷纷表决。
九卿之中,不同意的只有兵部尚书石星。除了石星之外,哪怕对朱寅不满的卿士,也没有反对。
石星明知反对无济於事,可他还是反对了。他的反对只是想表明,朱寅不適合担任兵部右侍郎,不適合作为自己的副手。
石星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不认同朱寅收復河套的做法,属于坚定的弃套派,对於朱寅在西北的军功,他也不太认可,认为是朱寅激怒了西北蒙古,扩大了战事,属於轻启边事。
这么好战的人,不適合在兵部任职。
九卿之后,其他正三品的官员也纷纷表態。绝大多数也是赞同。
眼见表决结束,赞同者超过了八成,孙当即宣布道:
“廷推通过!推选金都御史朱寅为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吏部即刻上奏,恭请陛下批准!”
孙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题本,內阁当场票擬同意。
接看,更部的题本就送到了乾清宫。
廷推至此结束了。
其实眾人都很清楚,皇帝要是真的喜欢朱寅,就不会廷推,直接圣旨简任即可。
眾人没有马上进行廷议,因为兵部还要廷推戚继光为左都督、太保。
一品武官的调任,当然也要经过兵部来廷推。
这也是走形式。
这一次,主持者又变成了兵部尚书石星。
石星也不喜欢戚继光,可是戚继光是明升暗降,他这个太保虽然很尊贵,却是本该封赏的爵位换来的,石星当然不会反对。
於是,戚继光的廷推也顺利通过。
接著,又廷推因功升迁的李如松等高级將领。至於熊廷弼这样的中级將领,兵部直接敘功銓选升迁即可,无需兵部廷推。
兵部廷推选用高级將领,说明武將的命运完全被文官掌控。
兵部廷推刚刚结束,还没有进行廷议,乾清宫的消息就到了。
皇帝令司礼监批了吏部的推选题本,造命已下。一般廷推官员,皇帝的造命很快就会下到文华殿。
很快,司礼监的传旨太监来到文华殿,手捧锦缎造命。
“浩命下!都御史朱寅接旨!”
朱寅立刻跪下,“臣朱寅接旨!”
其他人一起站起来,拱手肃立。
按制,封五品以上用浩命,五品以下用敕命。
传旨太监展开造命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日:金都御史朱寅才干优长、勤劳王事、精通军务,谋定西北不负朕望,实廉循之吏也,朕岂无嘉与?乃迁兵部右侍郎、封嘉议大夫、进太子太保。钦此!”
浩命一下,朱寅就是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
ps:今天有事,只能到这了。今天损失好大,哭死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