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岱山製造(1/2)
第182章 岱山製造
朱寅的船刚靠岸,立刻受到岛上常备军的列队恭迎,
当然,列队恭迎的常备军只有岱山营和牙卫,仅仅六百披甲。
因为衢山营驻扎衡山岛,秀山营驻扎秀山岛,都不在岱山岛。
但除了常备军,岛上的民兵、百姓也闻讯赶来欢迎,很快聚集了数千人,欢声雷动。
可直到现在,岛上军民除了將领,都不知道朱寅的真实姓名,一直以为朱寅姓智,寧採薇姓蔡。
朱寅和寧採薇的姓名,在岛上是个秘密。
朱寅等人一上岸,数百披甲一起下拜,雷鸣般的喝道:“参见节帅!“
朱寅虚扶道:“免礼!起!”
声音清稚,却挥斥方道。
作为节帅亲卫的牙卫立刻围拢,簇拥著朱寅等人进岛。
这一百牙卫是靖海军最精锐的战士,但也是轮番替换,三月一轮。
“末將见过节帅!”丁火根、张等將领、旗长,一起前来见礼。
“诸位將军免礼!”朱寅也拱手还礼,又对戚继光下拜道:“孩儿拜见大人,大人金安。”
“老夫很好。”身材魁梧的戚继光扶起矮小的朱寅,呵呵笑道:“俺想著你也该到了。嗯,数月不见,你倒是更结实了啊,也高了一点。”
寧採薇也盈盈下拜道:“孩儿拜见义父。”
寧清尘也装模作样的下拜。
戚继光对寧清尘道:“你怎么也来了?不好好在南京待著,这么黏人啊。”
寧清尘奶声奶气的说道:“多日不见大人,孩儿甚是想念。”
戚继光等人闻言,一起放声大笑。
朱寅来到岱山岛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三大厂。这是一年来的重要成果,他今天要验收了。
炼铁、造船、火器、望远镜、六分仪、颗粒火药、钟錶--这些东西的技术机密他都整理出来交给了工匠。
快一年了,总要搞出一些东西了。
三大厂中的工匠加学徒,已经超过了三千人,都是乾的如火如荼。
朱寅最先去的是船厂,因为他第一时间就被那巨大的战船吸引了。
船厂建造的风帆战列舰,已经完工了一艘,正开始建造第二艘了。
朱寅看著巨无霸般的风帆战列舰,心中豪气万丈。
在穿越者的作弊下,岱山岛的工匠造出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风帆战舰。三层甲板,长十三丈,宽四丈。
以朱寅的標准看,这艘排水量高达一千吨,可承载水兵五百人、火炮六十门。可其实只是一艘三级风帆战列舰。
按照后世对风帆战列舰的划分標准,一千吨只是三级战舰,一千八百吨才能算二级。一级战列舰两千五百吨起步。
但是,这艘船的確已经是当今整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船了,提前西方五十年搞出来。
无论是內部结构、帆梳设计、船身形状,都有了很大改进。不但运用了最巔峰的飞剪式帆,就是导航系统也用了新发明的六分仪。
这艘战舰,补给一次食物清水之后,可以在大海上续航三月。
朱寅登上最高层的甲板,俯视著岛屿,意气风发。
“节帅。”丁火根说道,“一千多人整整忙碌了半年,才造出这第一艘新战舰啊,若是折算所有工料银,一艘造价一万二千两银子。”
朱寅点点头。这个成本,和他预估的差不多。
明初的郑和宝船,吨位比这艘船更大,每艘耗银只有五六千两。
但那是明初,白银还很值钱。如今是万历朝,白银贬值大半,这种大战舰造价一万多两不足为奇。
可也的確是烧钱啊。一支五千人的中小型海军舰队,装备十艘这种战舰,光是造船就需要十几万两银子。
“造价虽贵,却也真是好舰。”朱寅笑道,“这还不是最大的船。等造完几艘之后,工匠们熟悉了,再建造大一倍的巨舰。”
丁火根等人也很是期待,难以想像更大的巨舰会是什么样子。
张合说道:“等用完了洋人的木料,咱们有银子都很难买到木料了。”
“怕什么?”朱寅无所谓的说道,“吕宋、大员(宝岛)有的是大木料,到时上岛让土著去伐木就是了。”
朱寅已经决定,吕宋、大员、舟山、济州这四大岛,几年內靖海军要全部拿下来。
从北洋到南洋,整条岛链都要控制在手里,西锁朝廷,东锁倭国,北锁朝鲜,南锁南洋。
控制这条岛链的力量,就是寓兵於民的海上八旗。
只要器械精良、组织严密,只有数万人口的海上八旗,也能牢牢掌控这条绞索,横绝海疆!
朱寅道:“大军很快就要再征吕宋,这条战船就请义父赐名。”
戚继光笑道:“罢了,你才是靖海军节度使,这船也是按照你的法子造的,还是你来命名吧。”
“是!”朱寅也不客气,想了想说道:“我靖海军虽纵横沧海,却非海盗,为的是护卫华夏海疆。”
“以孩儿所见,可用诸夏国都命名之。如咸阳、大梁、邯郸、姑苏、会稽、蓟城、郢都、临淄、新郑为號。”
“我们距离浙江最近,我军將士也多是越人。那就取越国之都,命名为『会稽號』!”
“好!”丁火根忍不住击节叫好,“咱们距离绍兴很近,舟山本就属于越国,以会稽为號,甚美!”
戚继光也点头道:“会稽號的確很適合。“
朱寅继续说道:“再造出同样大小的船,就用临淄號、咸阳號—-以此类推。“
“几年后造出更大的船,就各以九州命名。將来造出最大的战船,就以长安、洛阳、南京、北京命名。“
眾人闻言,都对朱寅的设想大为赞同。
於是,这艘刚刚造好的第一艘风帆战列舰,就成了会稽號。
朱寅刚刚下船,就看到神清气朗的徐文长。
数月不见,徐渭看上去气色更好,不但精神翼,似乎还年轻了一些。
“主公。”徐渭笑容可掬的拱手,“徐渭等候主公多时。”
“文长先生何须如此客套。”朱寅拱手笑道,“先生在岛上数月,可还习惯么?”
徐渭笑道:“某虽然晕船,却吃得惯海鲜鱼获。数月以来也算如鱼得水了。每日海鲜加黄酒,
不亦乐乎。”
“这真要论起来,为我下酒的还真不是海鲜,而是——“
他指著大船,指著不远处炼铁厂烟囱,“真正为我下酒的,是造船厂的刨,是铁厂的烟囱,
是军械厂的叮鐺声啊。“
戚继光皱眉道:“好了。文长兄,俺不信你真靠这些下酒,今晚就不给你菜餚,看你能不能下酒。”
这几个月,他发现徐渭对三大厂的关注比自己还要强烈,甚至有点狂热。
他甚至怀疑徐渭想造反。
“走!去铁厂、军械厂看看!”朱寅看到徐渭的表情,就知道铁厂和军械厂也有很大进展。
岱山铁厂如今有八百工匠、学徒。朱寅等人一到,厂长等大匠立刻恭敬的迎出。
但见几根四五丈高的大烟囱,冒著灰濛濛的炉气,厂坊外的木炭堆积如山,主要是旧船料烧的木炭。
不远处还有一个个的炭窑,一群群的烧炭人正在出炭。
没错,朱寅否决了在大陆买煤炼铁的老办法,而是直接走回了唐人的路子,用木炭炼铁。
一开始,老工匠们很不理解。如今很少用木炭炼铁啊,用木炭太费了,煤就便宜太多。
可是用了木炭炼铁后,虽然成本增加很多,练出的铁的確不一样了。
眾人一进入铁厂,温度都高了不少。数以百计的工匠和学徒,穿著同样的灰袍,围著一组组巨大的炼铁炉。
整个厂房內,充满著铁水的金锈味、木炭的松烟味混杂在一起,吆喝声、號子声、铁水的刺啦声、鼓风机的喘息声响成一片,噪杂喧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