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神童射柳(2/2)
实际上,国子监学生在明初,是必须要学习骑射的。
南雍有专门的“小教场”,就是学生练习骑射武艺、举办射礼的场地。
可惜明初之后,文官执政,武士没落。就连国子监的尚武精神,也荡然一空虽然因为祖制的原因,制度上射礼仍在,但实际上不举办、不重视、不考核、不提倡,名存实亡也。
至此,骑射传统被废弃,士子唯知读书。
朱寅进入国子监大半年了,既没有被组织过种国子监的菜园,也没有被组织过在小教场射箭。
就好像,国子监从来没有农事和射箭这两回事。
所以,朱寅以社主之名义,组织宣社成员参加溧水射柳,眾人都是既新鲜,
又感慨。
他们可是很少摸过弓箭啊。
如今大明很多士子,视射箭为武夫之举,不屑为之(或不能为之)。
却因手无缚鸡之力而沾沾自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士人以贏弱、白瘦为美。所谓“盈盈太瘦生”,居然成为审美时尚。
强健阳刚居然被扭曲矮化为“粗俗、野蛮、鄙陋”。
在朱寅看来,大明女子缠足固然是病態,而士子追求文弱白瘦,不也是病態?
朝堂和地方衙门,都被这些“白瘦弱”的文官把持,大明也就成了病態。
宣社的宗旨之一,就是恢復尚武之风,重建男子阳刚强健的审美,当然要藉机组织射礼。
到了辰时一刻,鼓声一响,顿时一副副弓箭被呈上来,弓力从三斗到一石不等。
幸好大明不禁弓箭,否则连弓箭都没有,又怎么举行射礼?
朱寅取了一张三斗的软弓,寧採薇也选了三斗软弓。
没错,今日射礼,无论男女士民,都可以尝试。
很多围攻的百姓,也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射个小球。
担任司射礼的是商阳。商阳是宣社成员之中,少有的会射之人。因为他曾在胡宗宪幕府多年,多次隨大军出征,骑射都不在话下,曾经数次射杀倭寇。
这种射礼,他不必参加,当个司射礼正好。
据他所说,徐渭也会射箭。不但射的不错,刀术也不赖,曾手刃贼寇,杀人不似书生。
“请社主先射!”商阳肃然说道。
“社主?”那看热闹的中年书生神色讶异,想不到这个小小少年,还是什么社主。
而且看起来,似乎在一群士子之中,颇有威信。
难道是他?
中年书生立刻想起一个名字:“朱寅,朱稚虎。”
听说此子是南雍神童,年仅十岁入国子监,书法、文章、诗赋、琴棋,已经颇为可观了。
嗯,年纪对的上,也是南雍士子,多半就是那个號称神童的小老虎了。
可是,朱寅居然还会射箭?
若是他,还真是小老虎啊。
中年士子更是来了兴趣,且看这清稚少年是否能射中。
此时,身穿小號箭衣的朱寅,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手持三斗软弓,脚踏一双木履,走到一个射位。
他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羽箭,动作嫻熟自如,显然对弓箭毫不陌生。
中年士子不禁点头。他光看朱寅的动作,就知道这小人儿一定会射箭!
朱寅拉弓搭箭,三斗软弓顿时被轻而易举的拉满。
眾人见状,不禁喝彩一声。
你道为何?原来虽然三斗弓是软弓,可朱寅毕竟只有十一岁。十一岁能拉满三斗轻弓,已属不易!
他们不知道,朱寅可是每天都要练习戚家武术的,身体力气比同龄人强的多。
他自信到了十八岁,一定能轻易拉满一石硬弓。
“嗖”的一声,朱寅的羽箭激射而出,正中十丈外一棵柳树上的小艾草球。
中!
“好!”顾起元等人忍不住喝彩,“想不到稚虎不仅是会射,而是善射也!”
可是眾人的喝彩还没有落音,朱寅第二箭也射了出去。
“嗖”的一声,正中更远一点的艾球,这次最少有十二丈。
“真善射也!”看热闹的中年士子,不禁抚掌喝彩。
他听到眾士子呼喊“稚虎”,立刻知道自己的猜对了。
就是那个名声鹊起的南雍神童。
作为尚武的山西人,他也会射箭,当知县时甚至亲自率兵剿匪。
可是他自问,自己的箭术不如这个孩子!
只是这个孩子力气不足,只能用轻弓罢了。要说准头和嫻熟,比自己强啊。
朱寅忍不住回头,看到不远处的老柳树下,坐著一个气度儼然的中年士人,
一看就是个官员。
那种上位者的威严,根本掩饰不住。
朱寅可是特务出身啊,对南直隶的大佬们,都是做过一番了解的。
虽然他没有见过此人,但隱隱猜到,可能是那几个人之一,应该不出那几个人的范围。
朱寅伴装不见,而是再一次拉弓射箭,行云流水般射出第三箭。
“嗖!”
第三箭更远,直接射中十五丈外的艾球。
“好!”
“彩!”
“稚虎真是乳虎!”
“唉呀,稚虎有李广、养由基之风也!”
眾人见到朱寅连发三箭,一箭比一箭远,还箭不虚发,都是喝彩连连。
原来,朱寅还善射啊。
他们不知道,朱寅在后世就喜欢射箭。到了明朝之后,在女真部落待了半年,几乎每日跟著女真人练习骑射。
回到中原之后,骑射也没有落下。身边又是戚继光、兰察、梅赫等箭术高手。
箭术不精才奇怪了。
不仅仅是他,就是寧採薇,因为跟著女真少女嘎洛射箭,箭术也像模像样了朱寅射完三箭,眼晴余光捕捉到那中年士子的讚赏之色,然后看著神色既佩服又惭愧的宣社眾士子,小大人般的朗然说道:
“我不是有射箭天分,只是心中有尚武二字而已!』
“我大明以武定天下,太祖皇帝驱除韃虏,恢復中原。靠的不是诗词文章,
靠的是赫赫武功,金戈铁马。”
“朝廷治天下靠的是文教,可忘战必危,怎么能偏废武事呢?”
“如今国朝盛世二百余年,可武道衰微,士民忘战,以至於南倭北虏,纷扰至今。”
“我等士子,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不能光读圣贤书,也要强壮体魄,效力国家太平!”
“我等在此射箭,发扬国朝射礼,扬君子六艺之道,总比某些同学,日日混跡秦淮风月为强。”
“人各有志,他们自在秦淮河风流瀟洒,一掷千金。我等寒门士子,自当恪守君子之道,怀器以待时。”
“好!”那中年士子,终於被朱寅的话说的站起来,“子虽年幼,却有古士的豪气!”
朱寅似乎才发现他,神色一,目光有点呆萌,虽然肃然行礼道:“晚生朱寅,言行无状,让先生见笑了。”
那中年士子抚须笑道:“何来无状?稚虎,你有这番见识,胜过世人多矣。
可惜啊,很多人装糊涂罢了。”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之色。
他调到南京不到两月,认识他的人很少。他也不认为,在场的监生有人认识自己。
朱寅道:“晚生惭愧,先生之言,汗顏无地了。恕晚生眼拙,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中年士子摆摆手,“我只是路过此地,好奇一观耳。姓名无需提及,若是有缘,日后当会再见。”
他可不能说自己的名字。
可他却关心另外一件事,“你方才说,有南雍同学,日日流连烟之地?都有何人吶?”
朱寅心中暗笑,神色却是肃然,摇头道:
“抱。这就不便告诉先生了。他们虽然在青楼混跡,却毕竟是晚生同窗,
所谓君子不言人之短,只能无可奉告也。”
“哈哈!”中年士子大笑,“好个无可奉告!看不出你还有义气!罢了,我也不问你了。”
说完点点头,环视一眼顾起元等人,这才转身离去。
朱寅看著中年士子的背影,不动声色的露出一丝微笑,
也好。王瑞芳本来就要倒霉了。再浇一飘瓢油,再踏一只脚,更热闹。
却说那中年士子上了马车,直接往城中而去。
他进了城,忽然吩咐道:“往东,去秦淮河!本官倒要看看,哪些学生,端午还在青楼鬼混!”
ps:累了,晚安,满地打滚--想撒泼了。本书不是节奏慢,是就是这个风格,写的本来就是这种东西。认为本书节凑慢的,是不知道本书的写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