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奇书(1/2)
朱寅听到徐渭的话,顿时心中雪亮。
歷史上云遮雾绕,让后世学者苦苦猜测的兰陵笑笑生大人,就是徐渭。
他,就是《梅瓶金》的作者!
关於兰陵笑笑生,晚明时期就是一个谜,
《梅瓶金》成书於隆庆到万历初年,距今最多十几年左右,可关於兰陵笑笑生是谁,此时就只能猜测,不知究是何人。
“先生可以保密。我不用以后知道了。”朱寅的笑容很是玩味。
徐渭看到朱寅表情,知道他断定自己就是兰陵笑笑生。
他意外之余也不禁有些无奈,老脸居然有点红了。
“稚虎,你如何猜出,老夫就是兰陵笑笑生?”
世人的確有人猜测是他写的,可更多的是猜测王世贞那个偽君子。
也是他有意阴王世贞。
朱寅只好含糊其辞的敷衍道:“是我义父猜测的,他就是我之前说的故
“你义父?”徐渭鬍子微翘,“老夫写完此书虽已十五年,但看过此书之人不会太多。甚至听过的都不多。”
“你义父看过?”
“,这个—”朱寅呵呵一笑,“我义父倒是看过,说是一本奇书,用心良苦,大智大慧。”
寧清尘听的头皮发麻。
戚继光看过?小老虎真能扯鸭。
到时我看这狗头特务怎么和戚继光交待。
徐渭点头笑道:“看过此书之人,多半讳莫如深。你义父也算光明磊落朱寅:『
1
他真想抽自己一个嘴巴子,好端端的提什么,好奇害死猫。唉,真是多嘴啊。
但也不白问,终於找到了答案。
兰陵笑笑生是谁,歷来有很多猜测,有十几种之多。《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只说:“出自嘉靖朝大名士手笔。”
但后世认同最多的只有王世贞、屠隆、徐渭、冯梦龙等数人。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后世的最新研究发现,王世贞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徐渭的可能越来越大,和徐渭相关的线索最多。
学术界甚至有人断言,不用猜了,兰陵笑笑生就是徐渭。
朱寅今日一问,算是证实了。
徐渭忽然问道:“稚虎,你不会也看过那本书吧?”
朱寅手中茶杯一颤,抬起一张清稚的小脸,顶著一头角髻,有点呆萌的说道:
“啊?呢---我听义父说起,当时也想一睹为快,但义父不允。是以没有看过。先生,你这奇书究竟写的什么?”
徐渭盯著朱寅的清澈的眼睛,“你真没看过?”
朱寅的脑袋摇的如同拨浪鼓,神色篤定无比,“真-没-看-过。有什么不对么?”
这次轮到徐渭摇头了。他抚须正色道:
“倒也没有什么不对。就是-字数太多,未做刪减,不便轻读。“
唐蓉和庄姝虽然对大名鼎鼎的徐渭没有多少好感,却也很是好奇,不约而同的问道:
“青藤先生的这书,到底是何奇书?先生可以说说么?”
徐渭呵呵一笑,端起一杯茶,大袖遮脸的喝茶。
“你们別问了,我都没看过。”朱寅瞪著两个女孩子,“总之是大明第一奇书,可惜虽然面世多年,却知者寥寥,算是藏诸茗生。”
唐蓉和庄姝对视一眼,心中更加好奇,不禁有点神往此书,恨不得找到一本先睹为快,也能作为谈资,彰显自己的博学。
徐渭虽然人品不堪,可他写的东西,必是大家之笔。
寧清尘笑点低,忽然忍不住咯咯笑起来,在傍边的蒲团上打滚。
“这婴儿-—”徐渭看向寧清尘,“灵气非常,清韵可人,是个聪慧孩儿。稚虎,这是你妹妹么?”
朱寅点头:“也算是舍妹,妻妹。”
“哈哈哈!”徐渭不禁纵声大笑,“徐某风霜雪雨六十余年,也算阅人无数,从未见过十岁男童,带一岁之妻妹!”
“稚虎啊稚虎,你也算特立独行了,吾道不孤也。“
他对朱寅是越来越喜欢了。这孩子还真是与眾不同啊。
庄姝和唐蓉都是神色不悦。
什么妻妹?不过是童养媳寧大脚的妹妹。至於童养媳,比奴婢又能强多少?
稚虎,你和徐渭这种人交往,可不是什么好事啊,对你前程不利。
朱寅转化话题道:“先生看我这茅庐如何?本是南朝皇家古寺,今作朱家草庐。只是,这茅庐別苑还没有名字,还请先生赐名。”
说完,举杯相敬。
徐渭看到朱寅一介稚童,却小大人般的煞有其事、老气横秋,联想到自己当年,不禁莞儿一笑。
他看著青山、白云、古松、草庐,摇晃著满头枝,朗然说道:
“此地景色清幽,乃是梁武帝所建松灯寺遗址。但却是先有树,后有寺。建寺之时,古松已有七百年树龄,乃是秦松。”
“哦?”朱寅大感意外,他以为这些古松是梁朝的,谁知是秦朝的,那就更加古老了啊。
当然,用肉眼观察,也无法看出古松的具体树龄。
“先生缘何知道的如此详细?”
朱寅刚问出这句话就哑然失笑。这才想起,徐渭还是一个方志大家。
徐渭对各地县誌的了解,大明无人能及。此人之博闻强记,实属异数。
果然,徐渭笑道:“山川地理,皆有故事。此处山清水秀,藏风聚气,
焉能方志无传?”
“先有秣陵,后有建业。但秣陵之前,更有金陵。”
『始皇帝路过金陵,曾经驻此处。当时正修建秦驰道,规定每隔三丈就要种松树,是为秦松。世人皆知,始皇爱松。“
“这九株古松,你以为是梁武帝送你,却不知是始皇送你啊。”徐渭话中有话的说道。
“原来这九株古松,还是始皇帝送我。”朱寅笑道,“那可是一千八百年的秦鬆了。”
“寅刚好有一架古琴,名曰虎吟,出自唐代琴大师雷威之手,用的料子就是秦松。”
徐渭道:“如此说来,稚虎就是和秦松有缘了。那么这处草庐,就叫秦茹如何?”
“秦?”朱寅闻言,不禁心生佩服,“先生大才,莫若秦之妙也。
若是换个人取名,多半是什么秦松庐、松风草堂、松雪庵之类的名字,
平平无奇。
可是秦二字,实在是古意天成,而又寓意幽邃啊。
朱寅笑道:“先生好人做到底,既然赐名秦,还请先生墨宝,为秦题名啊。”
说了半天,这才是他的目的。
想要徐渭题字。
徐渭性子豁达,毫不作態,直接说道:“笔墨伺候!”
很快,笔墨纸砚就摆了上来。湖州的中书君,徽州的玄香太守,宣州的褚先生,端州的即墨侯。
四宝都是最好的。
朱寅亲自为徐渭研墨,徐渭抓起中书君,笔势如刀,古意森寒的写下两个狂草大字:秦。
但见气势蓬勃,苍劲奇崛,肆意蝟狂,豪迈清逸,造化天然。
只有两个字,却仿佛山奔海立,风起云涌。
朱寅的书道已经小成,对书法当然有鑑赏能力,本来也比较自信。
可是此时看到徐渭的草书,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竟有毛骨悚然之感。
好!
好好!
好好好!
不愧是青藤先生的真跡啊。徐渭的草书,被誉为“明之草书,以其为始。”
就这一副真跡,拿到后世拍卖,不知道能拍出多少钱。
写完两个大字,徐渭又写下『青藤老人』等一行字的落款小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