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大秘密(1/2)
“—-杨金英等几个宫女,弒君失败后被孝烈皇后拿住,当时世庙还昏迷不醒。”
“姑婆是皇后,世庙当时又昏迷不醒。於是,当时姑婆大人就暂时掌控了紫禁城。”
朱寅听到这里,就知道是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
明朝歷史上的大悬案之一。
当时道君昏迷过去,身上都是髮簪捅刺的伤口,太医不敢治疗,幸亏方皇后严令许绅下猛药,才侥倖救回了道君。
道君好不容易醒来,元气大伤,惊魂未定,只能臥床静养。紫禁城大权就全在方后手中。
但方皇后掌控大权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天。
正在朱寅以为方鉴说的是王寅宫变的真相时,忽然方鉴话题一转:
“当时谁也不敢肯定,世庙一定能够好转。於是宫中做好了万一世庙驾崩,就由皇后扶立幼主继位、垂帘听政的准备。”
“孝烈皇后暂时摄行大权,太监稟报有蒙古番僧求见。说有机密大事,
欲见皇后。”
“世庙崇道抑佛,平时不亲近僧人。可是孝烈皇后却是信佛,於是就见了那番僧。若非孝烈皇后暂时掌权,那番僧也不能进宫覲见。”
“那番僧年过七旬,见了皇后,跪下说他是大明血脉,英宗皇帝曾孙!”
什么?朱寅没想到,所谓的秘密不是壬寅宫变,而是关於英宗的。
这也太狗血了吧?
却听方鉴继续说道:“蒙古番僧说,父亲死前告诉自己,他是大明汗的孙子。当年大明汗在蒙古时,临幸几个蒙古贵女,其中一个蒙古贵女有了身孕,生下了曾祖—“
“只是,当时景泰帝在位,那贵女不敢来认亲。后来蒙古部落发生战乱,那贵女也死在乱兵之中,只留下英宗的儿子。”
“他父亲长大之后,知道自己是英宗之孙,就想暗中为大明效力。他就秘密刺探蒙古贵人的机密,寻机立功。”
“就这么刺探了几年,居然被他刺探出一个大秘密。关於传国玉璽的秘密!”
传国玉璽?朱寅闻言顿时有点激动。
居然是传国玉璽的秘密!
方鉴喝了一口茶,接著说道:
“他亲眼看到了传国玉璽,被达延汗(小王子)令喇嘛用法术魔镇,说是损坏汉人国运。只要一直魔镇汉人的传国玉璽,汉人迟早会再次丟掉江山。”
“传国玉璽被魔镇在察哈尔部一个叫呼图壁寺的地方。可惜,他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根本拿不到———“
““---那老番僧的故事实在太离奇,孝烈皇后不敢相信。可是那老番僧取出了英宗皇帝的信物,的確就是当年宫中之物。”
“老番僧还献上了地图,是当年达延汗魔镇传国玉璽的地方。说只要大明派出数千骑兵,从辽东突袭,顺著地图直插呼图壁寺,就能取回传国玉璽。”
朱寅忍不住神色有点紧张的问道:“后来呢?”
方鉴道:“孝烈皇后收下了地图,让他不要告诉任何人,说等到皇帝康復,再亲自召他入宫。”
“然而也真是命数。那老番僧本就年过七旬,长途跋涉赶来,又见到了皇后,献上了密图,或许大事已了,心头那口气泄了,出宫就病倒了。”
“出宫第三天,老番僧就死在北京。等到世庙康復,孝烈皇后献上密图,世庙说是一派胡言,根本不可信,说英宗皇帝绝不可能在蒙古留下血脉,这是抹黑英庙。”
“世庙还说,所谓魔镇传国玉璽,纯属僧人居心回测,妖言惑眾。至於番僧建议派兵去夺回传国玉璽,世庙认为是阴谋,是圈套,绝不可信。並警告皇后,不要散播谣言。”
“孝烈皇后本来以为是大功一件,结果闹得灰头土脸,还只能隱瞒此事,不敢声张。”
“后来有一天,我祖父进宫看她,她就將此事告诉了祖父,还將番僧的密图给了祖父。反正皇帝不信,秘图也不重要了。”
“祖父得到密图,就动了心思。他想知道,番僧的话到底是真是假。於是,他以通商为名,大著胆子去了一趟察哈尔,按照秘图找到了呼图壁寺。”
“他在呼图壁寺待了一段日子,断定传国玉璽一定就魔镇在那里。只是呼图壁寺在蒙古腹地,戒备森严,是黄金家族的鬼庙,祖父也不能得手。”
“祖父深知,世庙是绝不可能对蒙古用兵的。既然不可能出兵,那就无法取回传国玉璽。当然也就不能声张。”
“后来方家倒霉,父亲想用这个秘密让方家翻身,却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託付—”
方鉴说到这里,朱寅才明白他的用意。
他是想藉助自己,用传国玉璽的秘密换取方家翻身。
只要朝廷在方家的线索之下找回传国玉璽,那方家就会时来运转。
方鉴说完这个秘密,就从怀里掏出一张秘图,递给朱寅。
“小兄弟,你是天下少见的神童,应该能看出这张秘图,是有些名堂的。”
朱寅接过来一看,却是一副羊皮捲图。
上面用蓝色的顏料,密密麻麻的绘製著山川河谷,在蒙古的密林深处標註著呼图壁寺的地址。
蒙古有很多密林。若是没有这幅图图,想要找到默默无闻的呼图壁寺,
绝非易事。
朱寅看到地图,估摸是在后世的大兴安岭之南的赤峰境內,大概是契丹人的发源地。
这个地方,如今是东蒙古大汗图们汗控制的腹地。而图们汗是如今的塞北强权,光是汗庭直属兵力就有六万铁骑。
“方大哥。”朱寅嘆了口气,“朝廷不可能出兵,这些年对於蒙古人,
向来就是防御。主动出击—--太难。”
『指望朝廷凭著这张图就出兵,皇帝和阁老们都不会干,他们也不信。
或者说,不愿意信。”
方鉴苦笑道:“小兄弟说的对,当年世庙就不信,別说如今了。”
“唉--我告诉你这个秘密,不仅是想振兴方家,也想让大明拿回传国玉璽,那终究是咱们汉人的国宝,总不能让胡人一直魔镇著。”
“这些玄而又玄之事,我不敢尽信。可若是真的能坏汉家气运,那我汉家將来会不会真有亡国之危?”
朱寅摇头,“方大哥,没用的。朝廷那些人不会相信也不会关心。除非当今皇上锐意进取,有开疆拓土、牧马千山之志。否则蒙古人不主动即边就不错了,怎么还会效法汉武唐宗,主动出击?”
方鉴想到当今皇帝亲征以来的种种传闻,心中很是失望。
今上怎么看,都不像是汉武帝、唐太宗那样的君主啊。
朱寅又道:“方家虽然没落,可方大哥也是读过书的人,难得还有华夷之辩,仅此一点,方家就会復兴。”
“这个秘密就交给我。方家的前程,就包在我身上。有方大哥在,方家就能时来运转。”
方鉴听懂了朱寅的意思,总算如释重负的鬆了口气。
朱寅是连王家也能扳倒的存在。只要站在他的船上,方家就有希望了。
他相信朱寅的人品,一定是託付这个秘密最合適的人。
送走了方鉴,朱寅就抱著寧清尘回到房间。
“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璽吗?”寧清尘问。
朱寅点点头,陷入了沉思。
传国玉璽五代时落入契丹人手中,后来又落入蒙古人手里,这个脉络可能是真的。
也就是说从后晋开始,中原皇帝就是白板天子。
后来,清朝宣称得到了传国玉璽,应该是个骗局。
满清如果真的得到了传国玉璽,不可能不拿出来。
传国玉璽,是象徵华夏皇权的宝物。可惜失传已久。
有个耐人寻味的说法是,华夏武功的没落,和失去传国玉璽的时间大概吻合,都是五代。
而异族的真正崛起,也是五代。
有传国玉璽时,华夏没有被异族灭亡过。失去传国玉璽后,被灭不止一次。
用唯心主义的思想来看,其中就有因果联繫了。
寧清尘道:“你要找回传国玉璽吗?”
朱寅收回思绪,故意问道:“你说呢?”
“当然要夺回来!”寧清尘奶声奶气的回答,“那是我们汉人的传国宝物鸭!”
朱寅道:“我们现在拿不回来,我没有权势,没有兵马。等我们有了兵权,就夺回传国玉璽。”
寧清尘捏著小拳头,“那你什么时候有兵权鸭?”
朱寅笑著抱起她,“快了。只要我考中进士,就有法子参与出兵朝鲜,
就有兵权了。”
朱寅可不是开玩笑。
壬辰之战,他可是一定要参加的。
他就不信,他会错过这次大战!
东海,岱山岛。
大队士卒,分为几个部分,正在岛上训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