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1/2)
第233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
“李白笑骂权贵,得罪內宦。”
“杜甫看不清楚形势,傻乎乎的在肃宗面前为玄宗说话。“
“他们写诗绝对没的说,就是当官太烂。”
说到这里,赵清然笑言道“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居然跑去给起兵的藩王干活,嘿嘿嘿~~~
想起这是介绍杜甫的,他也没再多说些什么。
取消暂停,继续播放。
“杜甫一路被贬,外出之时一路上目睹官吏们不顾百姓死活,处处强迫徵兵拉伏,只听见妇孺老弱在倾诉啼哭。
“这一切,都对他日后的作品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悲愤的杜甫弃官而走,寄居在成都附近一座寺庙之中。『
全家都靠著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未曾生活。』
『可之后一场暴雨下来,他的临时小家顿时烟消云散。』
再从自家的苦难想到天下无数流离失所的人民,於是奋笔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的绝世名句。『
“一直等到唐代宗继位,安史之乱逐渐平息,杜甫的生活方才渐渐安稳下来。
“之后在好友的举荐下,杜甫再度入朝为官。』
“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緋鱼袋。『
自此,杜甫的称呼成为了杜工部。
好友严武病逝后,杜甫没有了依靠,辞官携家沿岷江东下。
“之后他辗转各地,依靠各地的朋友们支援过活。『
这期间杜甫写下了数百首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在川蜀荆湘各地流浪,五十九岁时最终病逝於路途之中。
他被安葬在了岳阳,直到四十三年之后,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並请诗人元稹作了墓志铭。』
杜甫的前半生,生活在开元盛世之中,週游天下志得意满。『
“后半生则是飘零各地,生活困苦。
他的诗词风格,也因此呈现出两极化的风格。『
后半生所创作的诗,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的诗兼备眾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与体。』
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的诗作非常多,这其中有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赠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其实是一首讽刺诗,用来讥讽劫掠成都的將军的。『
“《兵车行》车,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是一首敘事诗,用以表述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个时候,天幕暂停,赵清然的声音传来,
“別的诗我或许不太了解,可这首《兵车行》的背景,我是知道的。“
“当时的背景是在跟吐蕃人打仗。“
“想想之后吐蕃人多次攻破长安城,掳掠无数人口上高原为农奴的悲惨场景。”
“李隆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了屡次攻打吐蕃绝对没错。”
“好好想一想,那些吐蕃的农奴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悲惨生活!”
“如果不去徵兵打吐蕃,遭受苦难的百姓会更多。”
天宝时空。
杜甫愣愣的看著面前写好不久的《兵车行》。
他只是觉得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不但要缴纳赋税参加役,还要外出当兵打仗。
有感而发为百姓们鸣不平。
可此时听到仙长的话,转念一想真若是让吐蕃人大举下山烧杀劫掠,他自己都想弃笔从戎了。
大唐的武风极盛,开拓进取。
尤其是从天幕之中,得知吐蕃之后会肆虐关中,掳掠百万百姓上高原为农奴..:
此时杜甫再低头看看眼前的《兵车行》,想了想直接撕掉,重写一首讚扬兵锋锐利的诗出来。
天幕继续播放。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首诗创作於安史之乱时期。』
“当时唐朝朝廷兵马与叛军,连年廝杀之下造成了惨烈的损失。』
为了补充兵力,到处拉人充壮丁。
“借宿於此的杜甫有感於家破人亡的悲剧,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安史之乱的確是太惨了。”
赵清然也是曦嘘不已“大唐军队自己杀自己,杀疯了。”
“几十万的军队都损失在了內斗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