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惊醒(2/2)
看到这一条的高级官员,表情就非常精彩,按照这种模式的话,最反对的自然是现在的尚书,以及许多侍郎。
尚书既被降了品级,又被降了权力,那自然是誓死捍卫,侍郎虽然表面上官职没变,但权力却被降了,自然不满。
要知道过去的尚书,那可是七卿、九卿,站在大明顶点上的人,这么被拆分后,简直就成了要饭的。
而侍郎,当初从二品的布政使进京,能担任侍郎,属於高升,但这样拆分后,那可就不算是太高升了。
至於从二品的巡抚进京,就更是平调,连升迁都算不上。
甚至那些热门地区的巡抚,比如江南地区、河南、山东,那就更是看不上这个侍郎官位。
但……
许多人大概看出了其中玄机。
这样改制后,京中部门必然会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尚书的数量必然会大大增多。
那必然將会有一部分侍郎能够升迁,成为一部尚书,虽然日后的尚书,不如从前远甚,但再不如,那也是一部之首,总比给別人当副手强。
更暗流涌动的,则是外派的巡抚以及布政使,他们是不是也有机会能够调回京城,担任这新成立的一部尚书呢?
现代社会,各地发展的都比较好,尚且一群人都想去京城当官,更何况是古代,京城乃是首善之地,绝大多数中高级官员,都是非常想进步,想去京城执掌风云的。
这自然是李显穆早就留下的口子,否则他也不可能发疯一样的,真的把全天下的高级官员都得罪掉。
就连太祖皇帝都要拉一派、打一派,他又有什么资格,真的和天下为敌呢?
在这封圣旨被下达之后,当即便有大量的奏章上书反对,这自然不出所料,但这些奏章的数量远比想像中少。
內阁五人立刻便知道,这第一步走对了,果不其然很多人还在观望,或者在做一些准备。
京城之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量的客船被僱佣,不知多少好马奔腾出京,无数人带著信件,星夜疾驰要將京中的陡然发生的大事告知亲朋、师长等。
怕是只有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才能比得上他们的速度。
这是无数人眼中翻身回京的机会!
身在外省的人慢了一步,京中的官员们则在此圣旨下发的当天,无数拜帖便堆满了內阁五位大学士的门庭。
內阁五人自然知道,这都是来跑官的,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进步,尤其是杨士奇和胡濙所担任尚书的户部和兵部,四个侍郎都来问此事。
甚至就连李显穆的吏部,两个侍郎也都送上了拜帖。
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此次吏部虽然不参与改制,也就是不分权,主要是吏部没什么可分的。
吏部的职责非常简单,经过千年以来的演化,科举等事项早在唐朝就移交给了礼部。
而后又一次次削减权力,到了如今,吏部掌全国文官銓选、考课、爵勛之政。
武官的则归兵部。
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其他內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主责就是推举官员,其他职责基本上消失,再怎么也分不出来,再改制也只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白白折腾,所以才不参与。
但不参与归不参与,等到诸部分完后,吏部尚书会跟隨其他诸部,直接降级为从二品。
左右侍郎比较焦虑的是,吏部会不会也只留下一个侍郎呢?
毕竟其他诸部都如此,难道还独独让吏部特殊吗?
在计划之中,吏部的確是特殊,毕竟如此多的事务,交给一个侍郎,那自然不合適。
是以李显穆给出了明確的答案,“朝廷改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各部门的职责明確,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规整,日后若是某一部的事务不能完成,自然会额外增添。
吏部既然不动,那短时间內就不会动。”
这算是给二人吃了个定心丹,离开了李显穆的府邸。
事实上李显穆曾经是想过要拆分吏部的。
毕竟谁都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一次拆分,没有拆分的吏部,根据官场相对论,权力、地位比其他部门更大了。
所以他生出了將吏部拆分成两个的心思,分別负责一部分省份的官员考选。
但最终担心由此酿成更大规模的地域官僚集团对抗,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古今中外,地域集团永远都是政治斗爭中的主力之一。
如今大明朝堂上的主流集团,虽然是因为理学和心学的意识形態不同而对立起来的。
但在两大集团內部,依旧有地域集团的影子。
甚至杨士奇之所以能隱隱和李显穆稍微抗衡一点,也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江西派的支持。
江西人杰地灵,在曾经的江南三省中,是最佼佼者,歷次殿试之中,一甲、二甲人数都很多,这些人入仕后,自然能更快的走向高位。
形成了极其深厚的力量。
这算是从李祺时期就遗留下来的歷史问题。
当初江西派就隱隱和李祺对抗过,只是没有正大光明的对抗。
后来李显穆收服浙东,再加上李显穆践踏江南,最后王艮去浙东传播心学,最后收拢了包括浙西的整个浙江,于谦甚至成为了心学正统派的继承人,当初最反对李祺的地区,如今却成了心学的大本营之一。
江西曾经有意借著王艮靠拢,但却由於歷史原因失了先手,於是不得不转向对抗,毕竟让江西屈居於浙江之下,他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最终这些人都聚拢在了杨士奇麾下,江西学术氛围浓厚,对心学的研究自然不弱,成果斐然,所以很多江西学子本身也在心学和理学之中摇摆,这种態度也正是杨士奇对李显穆的態度。
大部分时间合作,但彻底合作却不可能。
而这,仅仅是大明地域政治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其他各种明爭暗斗,可谓是层出不穷。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之下,再火上浇油。
如果真的让党爭成了朝廷的主流,那就全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