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2/2)
苏泽还听说,佛郎机人已经归还了澳门和浪白澳岛,彻底撤去了这些据点,就是为了不刺激大明,好好和大明做生意。
这样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西班牙人没有理由不眼红。
是啊,满剌加是南洋贸易最重要的节点,以现在西班牙强盛的海上力量,肯定会和葡萄牙人争夺的。
朱翊钧又说道:
“另外那个德佛里斯船长,就是那个投靠了奥斯曼人的荷兰船长说,奥斯曼人也对满剌加虎视眈眈,也已经派出舰队前往满剌加了。”
朱翊钧不停的搓手说道:
“苏师傅,您说我们大明就这样看着这些番邦蛮夷,在南洋争夺大明的藩属国吗?”
苏泽叹气说道:
“殿下,南洋不是近海,我大明的水师在这里没有优势。这些西洋蛮夷在南洋也经营多年,不是这么容易拿下的。”
听到这里,朱翊钧也有些泄气。
他对大海很有兴趣,听着苏泽描绘这么海外国度的风土人情,就让朱翊钧仿佛置身其中。
而越是对大海有所了解,朱翊钧越是觉得南洋对于大明实在是太重要了!
南洋这些岛屿,就是大明海疆的屏障,这些岛屿上生产的甘蔗、香料,甚至就算是用来种植粮食,对大明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所以看到这些西洋蛮夷的船只横行在南洋,朱翊钧心中焦急,这才对苏泽说了这些话。
“苏师傅,就不能奏请父皇,大造舰队,征讨南洋吗?”
苏泽看着朱翊钧,自己这个弟子疑似有些太激进了。
苏泽解释说道:
“殿下,这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也要一件件的办。”
“这打造舰队需要时间,训练水师更要时间,还有火炮铸造,舰船改进,还要探查南洋的水文情况,了解当地土人的动态,这都不是几道旨意能够办成的。”
听完了苏泽的话,朱翊钧也叹气,这些日子他也观察父皇和内阁施政,确实如同苏泽所说的那样,事情都是要慢慢来的。
但是苏泽却说道:
“殿下,只要我大明不禁海,陛下也已经下旨要再下西洋了,就算是这些西洋蛮夷侥幸占住,这南洋早晚还是我们大明的。”
朱翊钧似懂非懂的问道:
“苏师傅这是为何?”
苏泽说道:
“先是人心,南洋自古就朝贡中原,满剌加王还有遗脉在京师呢,日后只要大明的舰船建造完毕,自然可以帮助满剌加王复国。”
“西洋有很多侨民,他们也都是大明子弟,因为种种原因流落海外。”
“这些人也是心向大明的,只要大明的王师一到,他们一定会喜迎王师的。”
“所以殿下不用急躁,南洋可以徐徐图之。”
但是苏泽也不忍心打击小胖钧的积极性,于是说道:
“殿下如果有心,倒是可以让人结交南洋的侨民,搜集南洋的消息,为日后王师征讨南洋提供便利。”
朱翊钧立刻说道:
“明白了!孤这就给舅舅写信,让他在澎湖搜集南洋的消息!”
但是朱翊钧又垮着脸说道:
“只可惜京师距离澎湖实在是太远,消息传递着实不便。”
苏泽说道:
“这点殿下安心,臣正准备上书谈此事。”
“苏师傅这也有办法?”
——
通政使杨思忠一大早就觉得心神不宁,早早来到通政司。
因为来得太早,通政司十分的冷清,就在杨思清快要走入自己的公房,听到了两个年轻官员的谈话。
杨思清一看,说话的是通政司的两个经历。
通政司上设正使一名,也被朝堂称之为大银台,这是因为明代通政司实际上行使的是宋代银台司的职能。
再设副使一名,现任副使裴清,自从被发配到京畿地区负责民驿的事情后,裴清都没能赶回京师过年。
这位裴副使干得不错,京师周围的民驿已经建造完毕,这些民驿不需要勘合就能住宿,只需要支付银钱就能享受到住宿和餐饮服务。
商人们很快发现,其实这种民驿也挺好的。
民驿只要给钱就能享受服务,不像是官驿还要分成三六九等,也不用忍受官驿的白眼。
民驿的服务周到,除了住宿外,还有附近的百姓在这里打零工,提供热水、洗马等各种服务,提供的饭菜也要比官驿好不少,前提自然是钱就行了。
而且经过这半年的都察院整治,京畿地区的治安也好了不少,住在民驿发生纠纷,也会有官府迅速处理,住宿在民驿反而成了更方便的选择。
可能唯一不满的,就是那些原本可以仗着认识的官员,狗仗人势的帮闲门客了。
“张经历,裴副使要回朝了吧?”
经历是通政司的小官,一般是六品,也是通政司最基层的牛马。
而杨思清的记忆力很好,他想起来了这个张经历,不就是那日和右通议冯学颜背后议论自己的那个年轻官员吗?
右通议冯学颜,已经被自己“发配”朝鲜。
张经历说道:“难,你才入通政司,不知道我们这位大银台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裴副使得罪了大银台,哪里这么容易回来?”
另一名官员说道:“可我看大银台虽然面冷了点,但在司内没什么架子,在九卿重臣中是最平易近人的。”
张经历立刻说道:
“你这就看走眼了!你知道右通议冯学颜冯大人吗?”
这个年轻官员点头,张经历说道:
“冯大人就是因为在背后说大银台的坏话,最后得罪了大银台,被发配到了朝鲜去了。”
向后辈说出了职场秘辛,张经历正准备接受后辈崇拜的目光,突然听到了这名后辈结结巴巴的喊道:
“大,大银台。”
张经历涌起不祥预感,他回头看到杨思忠冷冰冰的脸,差点晕过去。
杨思忠并没有问罪,而是问道:
“今日有什么重要的奏疏?”
张经历连忙说道:
“苏翰林上书了,已经放在大银台的书案上了。”
杨思忠点头离开,张经历还以为杨思忠没有听到两人的谈话,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杨思忠来到公房,拿起了苏泽的奏疏。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