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排兵(下)(2/2)
“宣川至定州一带,都是你部的防区。”毛文龙拿着指挥棒,蜻蜓点水般地在宣川至定州一带指点敲打。“到地方之后,你部须尽快探明地形,建堡设卡,务必把稳该处,勿使敌哨探深入!”
“末将遵命!”陈继盛的眼里闪烁着沉思的神色,不过此时,他却直接应是,没有提出任何问题。
“沈千总!”毛文龙又看向右部千总沈世魁。
“在!”沈世魁微微挪动身子,使自己能够看清地图。
“龟州至博川一带,都是你部的防区。到地方之后,你部须尽快在此处建堡设卡,建立防线,避免奴贼自朔州大举南下,待情势稳固,你部与再我中军一道徐图北进,控制朔州。”毛文龙的指挥棒从龟州开始一路南滑博川,最后停在了清川江的北岸。清川江是他们这两营人马行动终点,也是镇江道防区的边界。
“末将遵命!”沈世魁向来是上面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这次当然也一样。他对毛文龙给他指定的地方一点概念也没有,甚至到现在,他都没能完全看清那幅过了鸭绿江之后就变得十分抽象的地图。
“毛中军。”毛文龙也是最后才看向自己的中军千总。
“在!”这一声应得格外干脆有力。
毛文龙的中军千总叫毛承禄,他既是毛文龙的族子,又是毛文龙的养子。和毛文龙不同,他并不生长于浙江杭州,而是毛氏宗族早年迁往鞍山的一支。如果非要论血缘关系的远近,这个族子和毛文龙的伯父,也就是那个将海州卫百户的世职传给毛文龙的毛得春还要更亲近一些。但毛得春死的时候,毛承禄甚至还没长出人形,因此这个过继得职的福分也就落不到他的身上。
毛文龙收养毛承禄的时候,毛文龙的亲儿子毛承斗还没有出生,所以毛文龙曾一度想学伯父毛得春,将那个微不足道的海州百户世职传给毛承禄。不过毛承斗既然已经出生了,那么这个事情的可能性也就在法理上永久性地消失了。不过对此,毛承禄自己也不甚介意,好男儿不守永田,如今正是大战之世、用人之时,比起承袭继父的世职,毛承禄更愿意自己拼一个高官厚禄出来。
前些日子,毛文龙曾考虑让毛承禄前往京师,给沈舅老爷送信送钱。然而,他转念一想,京师与镇江相隔两千里,一趟来回便是四千里,即使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往返也需近两个月。毛承禄绝无可能在点将出兵之前回到镇江。而且,毛承禄此前已在袁可立的面前多次露面,袁可立若是突然问起毛承禄的下落,毛文龙就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
沈舅老爷能不能让他顺利上位,毛文龙不敢肯定,但要是让大权在握的袁大监护看出端倪、心生厌恶,那他别说上位,恐怕过不了多久就得滚去别处讨饭了。
思来想去,毛文龙还是换了别人送信,而毛承禄也就被他留到了现在。
毛文龙将指挥棒的尖端移回到龟州的位置。“过江之后,你部在龟州驻扎设防,我也将在此处升帐。”
实际上,定州才是袁可立给毛文龙划定的防区的中心,而且龟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无论从哪个方向去龟州都不顺路。毛文龙选择龟州作为自己的驻地,只是为了向袁监护和高参政展现一种悍不畏死的进取姿态。
毛文龙很明白,光靠那点儿关系是不够的,想上位,还得拿出实打实的功绩来。
“末将遵命!”毛承禄仍处于疑惑状态,只本能地领命应是。
“下官的布置说完了。”三军布置说完,毛文龙也将指挥棒交到了高邦佐的手上。不过他没有像张昌胤那样谄笑,仍是一脸肃然。
“毛游击也请回去坐着吧。”高邦佐接过指挥棒,却没有再往下递送的意思了。
如今,张名世的浙兵营作为换防部队已经就位,不需要再移动,他们现在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移防换将的通知送到各城各堡、各边各墙,而白再香的酉阳营更是早在两天之前,就已经将所有的任务都派出去了。
“是。”毛文龙抱起拳,也如张昌胤那般先向袁、高、陆三人行礼,接着才转身走向自己的座位。
毛文龙坐定,高邦佐环视众人。“诸位将军还有什么疑问吗?”
一时没人搭腔,堂下所有人都默默地低着头。
就在高邦佐将指挥棒放回地图架上的凹槽,准备坐回座位时,应答之后就一直沉思着的陈继盛缓缓地举起了手。
“之后呢,之后要怎么办?”陈继盛缩着脑袋,声音也有些颤抖。
最先对这一提问有所反应的人不是高邦佐,也不是陈继盛的顶头上司毛文龙,而是坐在毛文龙身侧的张昌胤。听见这个问题之后,张昌胤先是一松,后是一喜。在他看来,毛文龙的属下既然也在这种重大场合发问,那么自己就不再是唯一一个“驭下无方”的人了。
“什么之后?陈千总请把话说清楚一点。”高邦佐疑惑反问,这让张昌胤胸中的喜意更甚。暗喜之下,他心头对刘、李二位千总的幽怨似乎都消退了不少。
“就是各部就位之后,”陈继盛不着痕迹地看了白再香一眼。“袁监护将带哪一营的人马继续南下?”
和在场的其他许多将领一样,陈继盛一直在认真听、认真想。
那道敕书分明通篇都是在讲涉及整个朝鲜的大事,但刚才的安排却只是局限于平安道以北的事情,一通安排下来,毛文龙的游兵营和张昌胤部的援兵营全成了朝鲜的驻军,而张名世手下的浙兵也将取代毛文龙的游兵营成为保卫镇江的中坚力量。
在他看来,在场唯一还能活动的部队就是酉阳司的土兵了。陈继盛觉得袁可立应该不会调土兵去汉阳抓国王,但又想不到其他的可能,毕竟镇江周边目前就这么些人马,再抽就只能调守城兵了,这显然更不可能。
“陈千总无须多虑,此事朝廷早有安排。”袁可立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接言解释说,“在我离京之前,朝廷就已经抽调了一万五千人马发山东了,另外,朝廷还将在山东征调一万人马。这二万五千人马将在明日,也就是诸位渡江之时,乘船渡海,分两路直抵达平壤、汉阳。届时,自会有人来清川江边接我。”
此言一出,众将又是一震。他们这才明白,在场人马不过是一路偏师,监护朝鲜真正的主力竟然早已在山东集结完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