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年纪轻轻说话就大喘气(1/2)
第436章 年纪轻轻说话就大喘气
孙马庄某处空地上,李康达指着前方,为工信部大佬和省里次佬,头头是道地介绍规划情况。
“孙马庄十五万亩建设规划用地,启用过的、有建筑的只有四万亩左右,不过经过摸排梳理,清退僵尸企业和废弃建筑,还能腾出一些。”
翟达在一旁补充道:“碳化硅工厂规划占地在5000亩左右,当然大致要分为四期建设,第一期在1000亩左右,日后配套产业也会并入其中。”
卢勤俭捕捉到了关键词:“配套产业指的是?”
翟达笑了笑:“上次您看的那台‘碳化硅cvd设备’,已经完成。”
卢部眼睛一亮:“这么快?也没听你提起啊。”
“这点小事专门汇报,显得大惊小怪的。”
卢勤俭立刻追问道:“比市场上现行设备,比如那台原型机如何?差距大么?”
翟达郑重的点点头:“差距很大.”
卢勤俭一滞,拍了拍这位年轻天才的肩膀:“没关系,慢慢来,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强不强”
“市场上没有一台设备,在综合水平上能胜过我们的‘超大腔体五联cvd’。”
卢勤俭:
年纪轻轻说话就大喘气
听了翟达解释,卢勤俭才明白为什么“差距很大”。
在均匀性等“性能指标”上并未超出现有设备太多,但在“效能指标”上却秒杀通吃。
单台设备产能提升4-5倍,且自主化成本只有原先的60%,一来一回,都快八九倍拉爆了!
翟达道:“我是回东阳前一天才处理完的,都还没来得及技术固定和整理专利材料,这东西说不上‘量产’,不过终究是个产业,类似的设备自主化制造会越来越多,总要有地方,这些都是配套产业。”
由于专项使用+高精尖,此设备和后世光刻机有些类似,除了自家用,哪怕愿意全球去卖,其实买家也就那么几个公司和一些高校。
就比如tel的坑爹原型机,一年也就卖八九台,当前的碳化硅玩家太少了。
当然因为数值的纯粹碾压美,催生出一些新入场者也有可能。
翟达估计国内需要这东西的除了自己,暂时也就是各高校了,海外他暂时不售,先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再说。
不过这终究只是碳化硅工序的其中一环,所以翟达并未将其当做重大突破,而是整个“设备自主化”过程里的一小步。
卢勤俭点点头,不过对于这样的好消息不宣传这件事,持有保留意见。
“小翟,可能在你看来这个突破不算什么,但它也是我国未来碳化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冒出这样的好消息,对内可以让老百姓和市场参与者更关注这个领域,对外,也可以竖立‘碳化硅先进产业在中国’的长期印象。”
“就好似现在提到机器人,大家想到的就是日本一样,这种信息不断输出,也是产业发展的一部分。”
“回头我帮你联络联络,其实泱市有一个专项工作组,就专门关注全国技术突破情况,甚至是有任务指标,放心,又不是娱乐信息占用公共资源,含蓄什么。”
翟达:“我不含蓄,我只是没时间”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和他今年的计划。
泱市也别走了,一个月给它甩一个新闻出来,他隔一段时间就要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研究院那么多人,露脸的好事儿还找不到顶班的?”
“也行吧”
厂房建设这部分,散装省在见会讨论后,为了响应国家对半导体新兴产业的号召,支持重大项目落地本省,原本商议中的“代建厂房”政策会提前落地。
也就是说由散装省出资,按照行业要求为研究院修建基础厂房(不包括生产设备),研究院以建成后一年内投产为承诺,前三年免费使用,从第四年开始,以折旧后的建设成本,分期偿还。
或者以税收抵扣,但会拉高综合税负预期。
研究院向来交税是不含糊的,如果是一般投资者可能会犹豫,但翟达显然会选择综合成本更低的方式。
广袤的土地其实可看内容不多,只是从地形和空间上来说,大家确定一个位置。
接下来一行人朝着新沂河与淮东河交汇处而去,孙马庄两面环水,两条淡水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直角交汇,而后继续向东入海。
新的一处地方,翟达遥遥望着远处的河流和更远的新城区:
“我打算将研究院新总部放在这,与工厂的距离刚好合适,初期占地只有300亩左右,不过远期总规划可能需要1500亩以上,所以附近区域都纳入了规划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